凡事仰賴標準答案的教育傳統,讓我們的學生與家長一旦遇到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時就會很焦慮,任何的問題都要求有標準答案,有答案固然很好,但我們卻幾乎不談答案從何而來。
作者 / 陳昱齊
圖片出處:flickr.com / 浴室
法國此刻在進行高中會考,與台灣最大的不同是,法國的應試科目包含台灣人意想不到的「哲學」,題目採申論形式,如「我們是為了快樂而活嗎?」、「為何尋求認識自我?」,考試時間長達四小時。
最近台灣的國中會考與十二年國教課綱也吵得火熱,對照法國考哲學的傳統,如果台灣也比照辦理的話,可以想見一定會招來「哲學無用」、「考哲學對未來找工作沒幫助」、「沒有標準答案如何評分?」等批評。若是將哲學列入課綱的話,更勢必會讓所有科目都跳腳抗議,「○○科的時數都不夠了,哲學這種科目來湊什麼熱鬧」不難想見會出現這樣的回應。
長久以來,填鴨式的教育一直是台灣教育的主軸,課本上說什麼就是什麼,學生欠缺獨立思考及批判的能力,加上考試多半以選擇題的形式呈現,培養考試技巧(例如刪去法)成為每個學生的必備技藝。在這樣的教育歷史脈絡下,當獨尊一說的一綱一本被改成一綱多本時,就會招來增加學生學習壓力,學生無所適從的批評,進而要求改回過去的一綱一本,這種要求只能有「唯一標準答案(或說法)」的思維,正是過去填鴨式教育的遺緒。
凡事仰賴標準答案的教育傳統,讓我們的學生與家長一旦遇到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時就會很焦慮,任何的問題都要求有標準答案(否則無從準備考試),有答案固然很好,但我們卻幾乎不談答案從何而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仰賴的是老師、課本乃至補習班講義怎麼說怎麼寫,而考試的方式更是進一步強化這種學習知識的方式,考試與教學都只重視最後的答案,因此也就不鼓勵學生去思考答案是怎麼來的,台灣學生之所以養成服從威權的人格,在此脈絡下來看一點都不意外。
當法國的學生在學習如何運用具邏輯性的語言來思考人生哲理時,我們的學生卻還在背誦名言佳句,等著課本,等著老師來告訴他們問題的「標準答案」,也無怪乎,畢業後所遇之人生課題,無標準答案則茫然無所適從。究竟讀書所學為何,獨立思考重要,還是成績重要,是答案重要,還是過程重要,孰輕孰重,台灣社會全體都應該好好思量。
(作者為 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