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學期制』粉墨登場,全國一些偏遠小校以發展特色之名,開啟了『四學期制』的實驗教育。試辦學校的校長們大談其優點,有校長認為現行的二學期制一年上課四十週、兩百天,拆成四學期,每學期上課十週,中間隔二至四週的假期讓學生休息,假期不會過長,有助於解決學生學習容易遺忘的問題;也有校長認為四學期制的課程安排比較有彈性,將原本一學期的八門科目,切成第一、第二學期各學習四科,學習科目比較集中、同一時間學習的科目減少,學生可以做專精的學習;也有校長針對偏鄉小校發展特色課程,以台南市七股區光復實小為例,由於該校四周為七股潟湖水道環繞,將以獨木舟教學為號召。
四學期制的月亮真的比較圓嗎?筆者幾點意見供參:
首先,從課程教材面來看,四學期制一旦正式實施,每科的教科書要從原來的一年兩本變成四本嗎?各科的學習課綱是否又要因為學制的改變,考量學期間銜接的問題,做出重大調整呢?而原先每學期三次段考、一年六次段考的作息要如何調整至四學期呢?一旦四學期制影響到考試制度或內容的變革,勢必引發另一波質疑聲浪。
此外,有些實驗學校將原本一學期的八門科目分割至兩個學期各四門科目,美其名為專精學習,實質則違背學生學習歷程的演進。筆者試問,將原本一學期二十週的數學課壓縮至十週全部學完,這樣的學習真有比較專精嗎?第一個十週全上數學,不上自然,下一個十週全上自然,不上數學,課程切割違背全球課程統整教學的趨勢。
其次,從偏鄉小校的特色課程來看,偏鄉特色只能種菜或捕魚
嗎?偏鄉學生不能夠安穩地學習課業嗎?筆者有次上課時,無意間發現某位女學生來自於特色國小,脫口說出妳一定很喜歡在大自然奔跑,享受田園生活吧!這位女學生下課後跑過來跟我說,老師,我很討厭所謂的『大自然就是課室』,每天都要塗防蚊液避免被蚊子叮。尤其每次來賓來參訪學校時,我們就要『佯裝』一副與大自然為樂的天真笑容。基礎學科的學習時間被這些特色課程剝奪,晚上都要到補習班挑燈奮戰,不是本末倒置嗎?
筆者想問,偏鄉課程的實施有問過孩子的想法嗎?偏鄉主題式的特色教學荒廢了基礎學科,『特色』不就是大人們用來展示的課程罷了!
再者,從學習失落的層面來看,假期太長與學習遺忘有正相關嗎?台灣多年來推動教改的用意就是希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熱忱,改變學生低學習動機的現況。但是教育主事者卻擔心學生假期太長、沒有上課,就會產生學習失落,大大違背教改初衷。
寒暑假給予學生一個彈性學習的自主探索時間,用來閱讀課外書籍或是涉獵不同面向的才藝活動,在在都能讓教育學習更全面多元化。
最後,台灣教育改革最大的問題,就是一味揚棄傳統,誇大創新口號的神奇療效。『四學期制』被說成萬靈丹,試辦一年後也一定會有一本本華麗歌頌的試辦成果報告。但是,台灣學生學習動機的低落,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的保守呆板等等亟需改革的教育核心問題,換上『四學期制』這件國王新衣後,所有問題都可以集體欺騙自我,假裝看不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