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台灣勞資關係的信任崩毀和對抗,並非石破天驚突然發生,正是企業主長期遊走法律邊緣,以及不尊重勞工的專業和尊嚴,形成許多問題或矛盾後爆發的結果。
8月15日,國內某大型平面媒體,刊出了「誰來為台灣經濟成長添加柴火」一文,認為由於近來罷工、反對一例一休方案等事件,台灣社會的互信基礎逐漸崩潰,進而打擊投資人和企業的信心,對台灣的未來充滿茫然和恐懼。而政府在勞資爭議中明顯傾向於其中一方,將更進一步惡化這個趨勢,從而可能讓台灣經濟好不容易剛出現的復甦曙光成為曇花一現。
文章中不只一次的反覆強調「信任」在勞資關係和台灣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性,也對近日逐漸升級的勞工運動嚴詞抨擊,認為其將造成階級衝突及企業經營困難,讓台灣社會陷入動盪。但筆者要在這裡對「誰」文的作者說:你錯了。
所謂「無信不立」,「信任」的確是勞資關係和經濟活動重要的一環,信用不佳的經濟體或勞資長期互相對抗的企業,不僅投資不振,企業內部乃至社會也會付出許多不必要的內耗成本。但是信任的建立,不是奠基在人情義理,而是法律和制度。今天台灣勞資關係的信任崩毀和對抗,並非石破天驚突然發生,正是企業主長期遊走法律邊緣,以及不尊重勞工的專業和尊嚴,形成許多問題或矛盾後爆發的結果。
大多數台灣企業,長期為了規避提撥勞保金等對員工的照護義務,而故意公開不實之財務報告來營造「公司沒有賺錢,還在打拼」的形象,作為壓低或苛扣員工薪資的藉口。尤有甚者還乾脆惡性倒閉、另起爐灶。同時,這些企業亦經常故意曲解勞動法令,透過法律漏洞營造出「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派遣工滿天下」的惡劣勞動環境,使得勞工經常處於「窮忙」、「不死不活」的困境。
而為了避免東窗事發或減少損失,不少企業主常透過遊說、賄賂或招待喝花酒等方式「打通關」,讓勞工行政相關部會的公務員成為共犯結構,使之常在勞動檢查或裁罰放水,甚至故意不作為。部分人亦積極經營政商關係,透過與政府執政黨要人交好「買保險」,而得以逍遙法外。
除此之外,台灣多數企業不論規模大小,長期是以「家族企業」甚至「一人企業」的形式經營,企業主經常以家父長式、「朕即天下」的高壓姿態掌管麾下員工,只准員工當無聲的生產機器、也不尊重員工的專業和尊嚴。使得企業員工往往動輒得咎、有志難伸,進而對企業主乃至企業產生怨恨及不信任。因此一些員工一有機會即另覓良主或遠走海外,留下來的也多無心戮力從公,連帶企業文化虛假成風,員工對公司也無忠誠或向心力可言。
而這些知法玩法成習、態度高傲的企業主,在近年歷次的勞資爭議或工資審議會議上,動輒以「不排除出走」、「退席抗議」等言論或行動恫嚇政府和勞工,加上政府因為「拿人手軟」,對企業主也多卑躬屈膝,這使得台灣的勞工運動趨於激化,甚至逐漸演變成階級對抗。
「信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但要崩毀非常容易,尤其是以靠人情義理建立的信任,更容易成為「沙丘上的高樓」。要讓勞資關係恢復和諧,唯有健全法律和制度並予以落實。所以「誰」文作者,要講「信任」之前,麻煩先請企業主遵守法律,並低下高傲的頭顱來好好溝通,抱薪救火是解決不了勞資關係緊張的問題的。
作者 / LC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