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為因應2019年9月受僱醫師全面納入勞基法,林部長跟據國衛院的研究報告,擬鬆綁醫學生每年1300名的員額限制。其主要理由有二:1.目前住院醫師工時,從每週八十八小時降至八十至七十六小時;2.若工時降至七十六小時,將出現二千多名住院醫師缺口。也許,林部長還沒有從最近工時爭議的震撼中醒過來,或者,還停留在將醫師依工廠履帶作業員的思考模式在運作。
成年人每天所需要的正常睡眠,除少數人外,約在6-8小時。單純的以個人身心負荷來講,若有6-8小時的正常睡眠,每週從事需注意力的工作40小時(8×5小時),應無問題;40-56小時(8×7小時),應尚可應付;一旦,將需要注意力的工作時間延長至10-12小時或週70-84小時,就可能波及睡眠時間。短暫的加班尚好,因為,在恢復常班後,睡眠會自動調節。若長期持續,將造成睡眠剝奪,而出現疲倦、注意不集中、易怒、情緒不穩等狀況。不僅出錯多、效率低,不必要的衝突,亦會層出不窮。
以衛福部做為政策依據的住院醫師工時為例。我將住院醫師的工時,依下列二個方式試算:1.每週上班五天(8×5小時)+值班二天(16×2小時)+週六、日値班一天(24×1小時)=96小時;2.上班五天+値班一天+週六、日值班一天=80小時。八十八小時,剛好落在二者之間。
如果,將留在醫院的時間計算為工時,那麼,工時和實際真正連續的工作時間,可能會出現落差。因為,值班,以處理病人的臨時或突發緊急問題等為主,一般不會像正常班那樣密集和毫無休息的時間。醫院別、科別和實際的工作狀況,決定了此種落差的大、小。
為什麼血汗醫院都出現在大醫院(醫學中心)?因為,熱門大醫院病人多,急診室、門診、病房均門庭若市、穿梭不停。留院時間幾乎等於實際真正工作的時間;為什麼年輕醫師喜歡選小科(皮膚科、眼科、復健科等)?因為,即令在血汗醫院,在留院時間扣除實際工作時間後,值班時,通常尚多少有休息的時間。相同的工時,呈現各種不同的內容。這才是問題的真正癥結。
目前的困境,說穿了,主要出現在大型醫院(醫學中心),而且,集中在特定科別上。講白一點,主要集中在急診處,接著,是外科系。88小時的週工時,雖然計算寬鬆,但,在某些大型醫院、某些科別,持續實際真正工作的時間,可能都在70小時以上。因而,被慣稱為血汗醫院,也是留不住人而時喊缺人的原因。如此長時間的工作,對醫師和病人,都是傷害。只有醫院,錢照賺。
每次出現問題,專家、學者們,總是拿美、歐等已開發國家的醫師、總人口比,不斷批評台灣遠遠落後,必須增加醫學生名額、迎頭趕上等等。美國幅員遼濶、越區就醫不易、保險限制和病人的就醫習慣/行為,和台灣皆不相同,真能對比?世界上有那一個國家比台灣就醫方便?有那一個城市會有像台北市擁有四、五家二、三千牀的大醫院?老是拿一些簡單的數字,卻做了過多想當然的推論,然後,做為衛福部的政策依據。也難怪台灣的醫療,愈來愈脫離現實,愈來愈惡化。
其實,醫、護工作環境的快速惡化,才是造成如今困境的主因。任令大醫院予取予求,將盈餘盲目的擴大規模和大玩績效遊戲,使醫、護人員變相的工作時間,不斷加長;薪資,不斷被壓縮。多年來,衛福部皆視而見,不僅毫無作為,反而將醫院評鑑,玩成大醫院的護身符和搖錢樹,成為壓榨醫護人員的另一個元凶。
林部長是小兒科名醫,亦曾擔任兒童醫院多年。對台灣醫療的現狀和弊端,應很瞭解。首先,應針對大醫院,尤其是被戲稱為血汗醫者,就其醫師實際工作時數做調查。初步,不妨以週64小時以上科別,列為最優先立即改革對象。限期要求醫院增補人力,否則,則以強制減牀或關牀做為處分。(值班時數的計算,因有睡眠週期做為參考,粗估問題不大,只在於認定的嚴或寬而已)。另外,評鑑方式的全面更改,不要再玩弄表面文字的造假,讓醫、護人員能心無旁騖的照顧病人。這些,才是改革成敗的真正關鍵,刻不容緩。
醫學生增額的對策,既不對題,也開錯處方。就像一個人老是耿耿於懷為什麼美國人的平均身高比台灣人高大?卻不想想,如果台灣人每個人都吃得像美國人那麼多,台灣不是早吃垮了?還能活著?護理的改革,不正是循這一套遊戲?如今,護理人員的處境有改善嗎?不是愈來愈淒慘嗎?衛福部和這些專家、學者們煞有介事的針對八年、十年後的空想做美好的設計,卻忘掉了,不要一、二年,有良心的醫療人員的熱情、理想,早就被燒光(burn out)了。
與其浪費時間用閒情逸致去勾畫美麗的遠/幻景,倒不如,盡快想辦法讓醫療人員遠離被榨乾和被威脅的惡劣環境,才是正途。醫學生增額,聽聽就好。如果當真,只是另一個更大問題的開始。
改變通常得先破壞。破壞後必須往更美好的路走。怎樣被破壞?現有制度?現存人力?既得利益?全民健保改變國內健康照護體系的生態。請問,這新制度框了多少非實務前線人力?導引多少高單價的三級預防設備的競逐?新的科技能幫取代人力?我們到底要定位在那?如果制度的設計先有破壞,但却走向不如破壞前的實質效益,那就趕拉回來吧!
醫療如此,教育也-樣。不是大家一起沈淪,而應在既存的人力財力上去省思,打破重組,但打破前先確認價值為何?資源很難再增了,如果未經思考的開大門,品質未能維持(提升?先别提了!),就如同現在環境。有了學士後護理學系,可以改善護理人力?難哦!怎樣透過制度改變留住好的,提高不佳者的能力,應該比無止盡開大門來得重要。所以,要增醫學生?先把那些既得利益打破吧!為了未來好,整體社會要好,檢視現存問題,先做内部改變是否更有效率?解決問題不能再製造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