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黨外時期,許許多多的台灣民主革命先烈為後代所堅持而來的民主可謂是:「在街頭上流血」而得來的。民進黨建黨之初的成員多由黨外運動各團體於戒嚴與黨禁解除前整合而成的。這段前間大大小小的街頭抗爭,不僅播下了台灣民主的種子,熟悉街頭的他們,後來也雙腳行遍各個區域,然後當選成為在當時的國民大會或立法院的人民代表。每個成員幾乎都有自己本身的社會歷練,進而從政。那一代的代表人物如: 黃信介、施明德、張俊宏、姚嘉文、林義雄、陳菊、呂秀蓮、林弘宣、張政雄、尤清、張火源、謝長廷、陳水扁、張俊雄、蘇貞昌、李勝雄。
1980年代末期開始,台灣社會就歷經劇烈的變動。經過解嚴、解除報禁和黨禁後,民間活力四起、各種社會運動蓬勃發展。台灣各地瀰漫著一種騷動隨時而出、不安於室的氛圍。這股澎湃、新生的風潮,自然而然地也漫延到校園內,使校園成為聚積社會能量的一個重要場域。從比較微觀的角度來看,經過十數年後,很多現在屬於民進黨陣營、或者和民進黨理念比較接近的新生代社會菁英,其實都和野百合學運前後的校園運動及社會運動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比如說,前中華民國總統府副秘書長馬永成、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范雲、台北藝術大學講師顧玉玲、《臺灣蘋果日報》社長陳裕鑫、蕃薯藤執行長陳正然、臺中市市長林佳龍、前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羅文嘉、立法委員李昆澤、前立法委員鄭麗文、前立法委員郭正亮、前內政部政務次長顏萬進、桃園市市長鄭文燦等,都是「學運世代」的重要成員。在某種程度上,「學生運動」正是屬於他們這一世代的人的共同語言。(註一)
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也培育的現在民進黨中生代的政治人物。但不知曾幾何時,黨內人才的養成,出現了約15年的斷層! 中生代的政治人物為黨出征,成為黨的核心幹部之時,下一代的無論是黨工或是有實際競選戰鬥力的新生代,不知道在哪裡。
於是在太陽花學後,民進黨積極的延攬當初學運的代表們。開始參與民進黨黨務之時,有許許多多人還正在求學。這些履歷表上的經歷只有「太陽花」三個字的新生代中,因為今年年初的總統大選後就跟著進了府院,或突然間就任了黨內重要公職。
雖然黨內不斷有換新血的聲音,但這些履歷表只有「太陽花」三個字的大頭症「小草」們,如果民進黨黨內沒有實際培養這些人有實際參與政治或不辭辛苦沿街拜票的能力,位子一下子爬太高,到時候就會重重的摔下來。而且這將不只會影響民進黨的黨務發展,更會讓民進黨未來的戰鬥力下降。
「小草」們! 不要再孤芳自賞,真槍實彈的磨練,十年,也許可以成為一支箭。銘記: 謙卑謙卑再謙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