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T在綠色運輸工具的推廣,能適當地兼具節約能源及降低污染的發展經驗,不僅能降低大眾運輸工具對環境的壓力,亦能達到改善都市空氣品質之提升。
作者 / 林士清
圖片出處:維基百科
編按:公車捷運系統(Bus Rapid Transit,經常縮寫為BRT),是一種以公車為基礎而發展成的大眾運輸系統。一個公車捷運系統應具有專門的設計、服務和基礎設施,以提高系統的品質以屏除可能誤點的因素。公車捷運系統的目的是結合輕軌與捷運的容量、速度與公車系統的低成本、靈活性和簡單性,被喻為「地面上的地鐵」。 (摘自維基百科)
台中捷運工程進度雖然落後,但台中快捷巴士BRT藍線即將完工,全長17.2公里,沿途停靠21個站,預計8月正式上路,台中市政府交通局長對於BRT功能描述,倒是讓筆者會心一笑:一輛雙節巴士的運量,相當於30輛小客車,透過BRT才能有效避免台灣大道「心肌梗塞」。在台中市區騎過機車朋友都應該瞭解,公車在慢車道爭道相當危險,BRT將原來停車格移除,慢車道變寬敞、公車減量,一定能大幅改善目前交通狀況。
BRT兼顧運輸彈性,造價遠較捷運系統低廉
所謂的「公車捷運」(BRT),乃結合軌道大眾運輸的服務品質及公共客運的運輸彈性,運轉在專用路權或高乘載車道,搭配智慧型運輸系統技術(ITS)提供即時交通概況、快速及便利的收費系統、低污染及低噪音的舒適車輛,更重要的是以大眾運輸系統為主要取向的交通運輸政策。BRT最早出現在南美的巴西,已經累積三十多年的營運經驗,而台灣最先採用BRT系統的是嘉義,因高鐵嘉義站位於太保,距離嘉義市區的尚有一段距離,乃以連結台鐵嘉義站的路線規劃,成為全台第一條BRT系統的示範路線,由嘉義客運取得營運權。
筆者幾次往返嘉義,嘗試搭乘這條路線,從太保站的一號路線搭乘至嘉義車站,再轉至二號路線到博愛路,搭乘VOLVO的舒適公車,全程不超過三十分鐘。但或許因配套服務措施尚未完善,感覺幾近為20分鐘一班的公車,行經路線的專用道路並沒有得到完全的保障,ITS建置的優先號誌及車況動態資訊,其實尚有不足之處。但嘉義率先啟用BRT系統的政策嘗試仍然值得稱許,可考慮結合發展醫療及觀光路線的大眾運輸型態,增加乘客的搭乘意願,形成便民服務的交通運輸機制,並逐步發展自身的城市意象,作為城市行銷之政策工具。
公共交通運輸應以因地制宜,培養大眾運輸人口為通盤考量
國內目前的交通運輸型態,主要以高鐵、台鐵的重軌道長程運輸為主,地方捷運及客運為輔的大眾交通運輸,但事實上台灣的交通運輸發展仍以「公路導向」的政策為主,導致汽機車數量不斷攀高,而主要的交通建設就以符合汽機車需求的地面及高架道路為主,導致大眾運輸市場的萎縮,政府為成就地方選舉利益,仍不斷以財政補助為手段支持萎靡的大眾運輸業者,導致政治與經濟互為因果、政府與市場卻相互失靈的惡性循環,這種現象在台灣的中南部的縣市政府甚為明顯,成為台灣城鄉差距可衡量的重要指標。
BRT在綠色運輸工具的推廣,能適當地兼具節約能源及降低污染的發展經驗,不僅能降低大眾運輸工具對環境的壓力,亦能達到改善都市空氣品質之提升。因地方制度法的修正,形成五都興起的地方諸侯治理之爭,配合年底桃園縣升格為準直轄市的政治效應,改善交通建設的政策論述成為地方自治的訴求目標。當地方諸侯爭相以交通運輸改進為重之時,符合投入交通建設經費並滿足民眾搭乘滿意度的成本效益分析,並須得兼顧,未必非訴諸「鐵路地下化」、「捷運」及「輕軌」等重大交通建設的迷思,適當地參採BRT系統的學習經驗,台中、嘉義跨出第一步可以做為其他地方政府之政策學習,但筆者仍然認為,公共運輸體系以積極培養大眾運輸人口的需求為要。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