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我國海軍已自美國接收2艘派里級(Oliver Perry Class)巡防艦,並即將在明年返回台灣服役。惟最近為了二艦之命名,國防部卻傷透了腦筋。因為名稱初始定調比照成功級巡防艦,以「中國歷史上之民族英雄」命名。同時為了配合立法院在2005年做成的、要求今後海軍船艦名必須以台灣人名或地名命名的決議,故準備被命名為「銘傳」、「逢甲」,紀念清領時代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和領導台灣民主國抗日運動的丘逢甲。不過,近日要求國防部重新思考名字的聲浪浮現,甚至有立委要求應比照美國海軍,以我國海軍人物命名,國防部因此陷入長考。
筆者身為軍事迷,在此也強力呼籲國防部應重新思考二艦命名。並推薦應改以「得祿、嘉恆」為名。
首先介紹「得祿」,這是指清代台灣出身最著名的武將王得祿。王得祿,字百遒,諸羅縣溝尾庄人,清高宗乾隆年間,台灣爆發林爽文事變時,王年僅17歲,即率領家丁500人參戰。事變平定後獲任千總,相當於現代的陸軍少校營長軍銜。稍後見中國東南沿海海盜肆虐,王自請轉投水師,領軍剿滅各地海盜。包括橫行山東、江浙及兩廣的海盜頭子蔡牽,也在周旋十多年後敗於王手中、引爆座艦自盡。此後直到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前,中國東南沿海整整30年風平浪靜。清仁宗嘉慶帝因此封王得祿為福建水師提督,相當於現代的海軍上將、艦隊司令官之軍銜。清宣宗道光帝在位時,進一步加封王為太子太保。不幸王得祿於1842年,在奉派赴澎湖,協助姚瑩備戰對付英軍時卒於任上,得年72歲。身後清廷追贈伯爵、太子太師銜。溝尾庄亦更名為「太保庄」,即今日嘉義縣太保市。
至於「嘉恆」,則是1965年「八六海戰」(或稱「東山島海戰」)中,與座艦同亡的海軍第2艦隊司令胡嘉恆少將。胡嘉恆,原名胡德華,1916年生,海軍電雷3期畢業,曾於中日戰爭時參與江陰保衛戰。國府撤台之後曾任海軍專科學校兵學部主任,任內廣蒐中外文海軍書籍以充實教材,對海軍教育貢獻極大。1965年晉升少將並擔任第2艦隊司令官,同年8月6日,為執行「海嘯1號」作戰:國府軍反攻中國大陸之作戰「國光計畫」的前置滲透、偵查任務,胡親領巡邏艦劍門號及驅潛艇章江號,載送陸軍特種部隊及特工前往中國東山島。不料艦隊剛抵達戰區海域即遭到中國解放軍護衛艇及魚雷艇共16艘伏擊,在寡不敵眾又無空中掩護的情況下,章江號首先被擊沉,稍後胡嘉恆的座艦劍門號也因彈藥殉爆遭重創沉沒,胡嘉恆隨艦同殉,得年49歲。是台灣史上,也是國府撤台以來,唯一一位在海戰中陣亡的海軍將領,身後追晉海軍中將,海軍並在左營軍港大門豎立紀念碑以玆緬懷。
從以上描述可以看到,比起劉銘傳跟丘逢甲,王得祿跟胡嘉恆的生平事蹟跟台灣連結更密切,也更有血肉。而且劉銘傳有現代化建設華而不實、「開山撫番」政策製造對東部原住民的屠殺的不光彩紀錄。而丘逢甲更等而下之,身為台灣民主國抗日運動領袖,卻留下棄軍潛逃的難堪事蹟,只靠一首「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就得以漂白幾十年。以此二人之名為船艦名對海軍實在是侮辱;以王得祿和胡嘉恆為二艦命名,不僅符合國會要求,也能跟台灣的歷史有更深的連結。國防部實在該好好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