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災害學上有這樣一句話,『殺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築。』而與台灣一樣面臨地震所苦的日本,自2001年以來的10年內,日本共發生芮氏強度6.5級以上的地震18次,累計死亡人數113人,但鮮少人是因為屋舍、校舍倒塌等事故而遇難。即使是2011年滿目瘡痍、怵目驚心,芮氏強度高達九級的311強震,死傷人數大多不是房子被震塌,而是被大地震後的大海嘯給直接捲走。
台南地震引發許多問題。 圖片來源:明報
日本對建築物的防震措施與技術一直都很重視,每一個建築物都要達到國家規定的防震標準才可以開工建設。2010年,日本政府還曾發布計劃,表示在未來5年內,將使日本全國90%左右的中小學校舍都能達到耐震標準。如果政府的不作為造成地震時教學大樓的倒塌、學生集體遇難事故,嚴重的將導致內閣下台。
高雄美濃發生6.4級大地震,因為『場址效應』(註1)導致地震強度5級的台南市死傷最為慘重,尤其永康區的維冠金龍大樓救援行動成為牽動全國人心的焦點所在。當部分媒體扮起柯南,誇張報導大樓裝飾柱子內有沙拉油桶或保麗龍填充物,想要將這場災難引向人謀不贓之際;當部分媒體開始獵巫,想要揪出維冠負責人的下落時,為民怨找一個出口時;我更想問,這場地震帶給政府什麼樣的警示?位處地震帶上的台灣,政府該如何有效帶領民眾走出地震恐慌?
我這幾天請教了一位專業的土木技師兩個問題,釋疑了你我小市民心中所有的疑問,但也代表著政府可以為民眾生命安全多盡一份心力。
問題1:為何弱勢的住戶面對建商的偷工減料,或是因循苟且的建築工法,常常索賠無門。輕則自己花錢修繕了事,重責倒塌付出生命代價。中央政府是否有法令權限要求建商繳交一筆保證金或預防性地要求負責人提出不動產作為擔保品,俾使建物在一定期限內非因住戶自然使用損壞,而予以求償的規定?土木技師回答:目前法令沒有這方面的規範。
問題2:建物興建標準的提昇,權責在中央還是地方?地方政府可否提高標準要求建商?土木技師回答:建築法規是內政部營建署制定的,所以權責在中央。由於標準是死的,工程施作品質的良窳只能看營造廠的良心。
多麼諷刺的答案,你我台灣人生命的安全竟然只能由商人的『良心』來把關,這恐怕也是台灣各行各業中無良商人層出不窮的主因。
地震過後,我相信賴清德市長能夠感受各界善心的捐助,負責任地將善款的每一分每一毫用在災民身上,讓他們走出地震創傷,迎向新人生。但是,中央執政的政府應該與時俱進地提升建築物的防震標準,並制定法令要求建商繳交保證金與不動產擔保品,才能有效嚇阻不良建商低劣的施工品質,更非交屋獲利後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或是再改個名字,重起爐灶。唯有嚴格的事前監督,才能避免事後許多憾事發生!
註1:影響地震動之因素主要包括震源(source)、波傳路徑(path)、場址效應(site)。而場址效應主要是地震波傳至沖積層地表時,因淺層地下介質之速度降低所引起的地震波放大現象。
作者 / 宜和蓒(國小教師,台南市)
Related

明天若是世界末日,此刻你會怎麼做, 慌慌張張的抱頭鼠竄,還是好整以暇的活在當下? 2月6日花蓮發生強震,造成多棟大樓倒塌傾頹,時值過年前夕, 發生地震的時間點和2年前的台南維冠大樓倒塌有著令人毛骨悚然的 巧合,喚起了大家對於地牛翻身的集體恐怖記憶, 下一次地震倒的會不會是我們家?還會有更大的地震發生嗎? 遇到地震,我該怎麼辦? 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 和日本一樣地震頻仍,就像很多醫生對病人講的那句老話:「 你們要學會和它和平共處。」台灣自921南投大地震以後, 我們到底從地震學到了哪些事? 一、建築法規的修正及耐震補強:921之後,不只耐震法規嚴格, 連帶著施工法也嚴謹許多,教育部「 公立國中小校舍耐震能力及設施設備改善三年計畫」,期程自106 至108年度,核定總經費新臺幣180億元, 將協助各地方政府加速提升國民中小學校舍耐震能力、 改善老舊校舍問題,以提供優質安全之校園環境。 二、地震預警系統:中央氣象局偵測到發生規模 5 以上的地震,且預估震度達到 5 級以上,將會針對震度 4 級以上地區民眾的手機推送地震警報,學校端更會利用廣播系統放送 警報,時間只有幾秒鐘至數十秒,或許不足以讓你逃到戶外空曠處, 但至少能讓你逃到相對安全的地方做好防護準備。 三、防震演練:每年學校單位都會在9月21日早上9點21分進行 防震演練,筆者看到有些學生演練過程書包不放在頭上,態度輕挑, 疏散過程慢慢走,還邊走邊聊天,有些老師怕弄亂頭髮, 學校發的安全帽也不戴,做了最壞的示範, 更扯的是大家都知道警報系統是9點21分才會響, 去年學校的警報系統出包,8點多就響了,結果全校師生都沒人做出 SOP的防震動作,我想問的是:「剛剛的警報若是真的,怎麼辦? 」台灣的防震演練總是提前告知時間, 筆者以為不預期讓各校自訂演練時間, 而不是同步於一樣的時間讓大家有預期心理準備, 才能真正收到防震演練之效。 四、做最好的準備,做最壞的打算:相關的防震知識, 網路都有懶人包,在此不做贅述,防災包要放什麼?放哪裡? 地震來了躲哪裡?往哪邊跑?這些平常就要做好充足的準備, 遇到地震時才不會亂了手腳,。另外, 最近有所謂的地震專家在網路上預警近期內嘉南地區及台北將會發生 更大的地震,造成民眾恐慌, 筆者還記得多年前有一個王老師預測台灣將會發生14級大地震, 還買了一些避難用的貨櫃屋, 不少信徒還真的提了不少家當入住貨櫃屋,結果呢? 退萬步言,明天若是世界末日,此刻你會怎麼做, 慌慌張張的抱頭鼠竄,還是好整以暇的活在當下, 本人在此預測未來的50年內,台灣本島將會發生7以上的大地震, 根據過去的歷史經驗,命中率極高,難道未來的這50年,…
In "時事"

地震災難,你我在大自然的反噬下顯得渺小、微不足道。但是,災難帶來人心的團結,不分彼此,更現人性溫暖的價值。 二月六日清晨3點57分,高雄美濃發生規模6.4級的強震,台南永康則發生約莫5級的強震。住在台南東區的筆者因為感冒發燒睡不安穩,親身經歷了這場令人驚魂未定的天搖地動數十秒。強震結束後,臉書上學生、朋友們紛紛發文報平安,隨著災難資訊不斷地更新,我才瞭解到街道上警車、消防車接踵地呼嘯而過,原因就在於離東區住家不到十公里、離永康老家不到兩公里,一棟十七層樓高的『維冠金龍』大樓竟然硬生生地倒榻在整條永大路上。 我能想像黑夜裡受災戶的驚慌無助,我能體會到救災弟兄們在這寒風刺骨的黑夜裡那股救人的熱血沸騰,我更能體會到受災戶家屬面對親人生死未卜的焦急憂慮。 天亮了,一位學生在臉書上發文,感謝救災弟兄們將他的姑姑從這棟倒塌的大樓中救了出來,他頓時感受到珍惜周遭親朋好友的急迫與可貴。臉書上一些台南市的熱血青年發起志工招募,招募自願義務性的醫生、諮商師,或者勞務性的志工等等,期盼在第一線專業人士現場救災告一段落後,再與台南市政府聯繫確認後,一起到現場進行各種人力的協助。 台南市政府與永康區公所也陸續發起捐血活動,許多人紛紛捲起袖子捐血,以因應醫療救助上可能發生的血荒。更多的民間團體、企業紛紛慷慨解囊,提供住所物資,在在都讓人看見民胞物與的人心溫暖。 但是,人心的醜陋也在此一一浮現!偏頗的中時媒體危言聳聽地說著這棟維冠金龍大樓在1999年921大地震時,已被判定是危樓,但歷任台南縣市政府都沒處理,混淆視聽,造成一堆不明事理的民眾信以為真。想要利用這場災難謀取政治利益,這是令我最深感不齒之處!筆者試問,一棟至今落成了21年的房子,在921大地震時僅落成四年的新屋,有可能是危樓嗎?倘若如此,爾後的十七年,這些居民還能安安心心地住在這棟危樓,甚至絡繹不絕地買賣交易嗎?台南市政府工務局更在小年夜當天下午五點澄清強調,查詢資料後,並無該建築物於921震災時判定危樓之相關資料。 此外,中天新聞台的粉絲團網頁也大喇喇地嘲諷因為『台灣出了武則天』(指蔡英文勝選),才會又是下雪又是地震,而被網友群起痛罵『沒人性』、『無下限』。雖然中天新聞部隨即發表嚴正聲明,指該粉絲團是網友自行設立,將採取法律行動。但是該粉絲團成立許久,有高達八萬人以上按讚成為粉絲,長期以來就是中天新聞部的外圍支持網頁,能輕易切割嗎?要不是民意沸騰,這樣的資訊不知道又有多少不明事裡的民眾信以為真呢? 地震災難,你我在大自然的反噬下顯得渺小、微不足道。但是,災難帶來人心的團結,不分彼此,更現人性溫暖的價值。你我民眾都應保持理性,別成為惡質媒體胡亂造謠、無的放矢的洗腦工具。天佑台灣,天佑台南,天佑所有因為這場地震死傷的人們。 作者 / 永保安康(教師、文字工作者)
In "時事"

近日「206美濃大地震」的發生,造成了不少民眾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天然災害破壞力之可怕和人力之脆弱無助,由此可見。不過本次大震的規模和震度,都沒有「921集集大震」(1999年9月21日發生在南投規模7.3的地震)的規模和震度來得大,其持續搖晃之「延時」約在10秒以內,遠不若921地震造成生命財產損失來得嚴重而恐怖,真是不幸中之大幸。 206大地震滿目瘡痍的悲慘景象,每天經過媒體呈現在國人面前,其中不斷的報導揣測,未經證實的究因,使得土壤力學中的專有名詞「土壤液化現象」突然一夕暴紅,成為記者、政客、新聞主播、談話秀節目的賓客及家庭主婦們朗朗上口、聞之色變的名詞。大家好像只怕土壤液化之發生,卻忘了強震之可怕。事實上這是一種完全顛倒邏輯的說法,有必要將它匡正回來。北市府、政院接下來將要公佈所謂「土壤液化發生潛能區」,掀起全台一片無厘頭之討論與恐慌,真是令人訝異。 在此,我們要誠實地告訴一般民眾,事情的真相是:「必需先有強烈的地震,才會引發某些特殊土壤液化現象」、「沒有強烈地震,就不會引發土壤液化的現象」。而且就算強烈地震來了,某些被定義為液化潛能高的地區,也不一定就會發生土壤液化。不要忘了,強烈地震發生時所帶來生命財産的損害,絕對遠大於「土壤液化」造成的災害。 在江宜樺內閣任內,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所提的防災機制都更政策構想未獲江宜樺重視採納,加上這次206大地震後柯文哲市長想要公佈「台北市土壤液化潛能區分佈圖」, 因而更炒熱了「土壤液化現象」這個議題。李鴻源是水利專家,水利工程所處裡的地質土壤大都在河道港灣邊居多,也是最容易發生土壤液化現象的所在。「土壤液化現象」對水利工程師而言,是在規劃設計時就必需的考慮因素要項。但筆者認為,把「土壤液化現象」與都市計畫內的住宅建物之安全相提並論、且過度強調,容易造成民眾的恐慌情緒。有否抄作議題以博取令譽之嫌,有待查證。 「科學的問題用科學解決」,「工程的問題用工程解決」,「政治的問題用政治解決」,這幾個命題似乎言之成理。不過有些經驗科學或工程學並不像物理學、化學或電子學一樣,多數是可以掌握相關因素後做精密量測、分析和預測物質之行為。如眾所週知的「牛頓定律」F=ma(力量等於質量乘上加速度),或愛因斯坦「質能互換定律」E=mc2公式一樣簡單、精準沒有例外。我們首先要讓讀者明白工程學尤其是地質學、土壤力學等學科的特性,由於它們處裡的物質對象都不是均質Homogeneous(同質均勻)之材料,大多數屬於Heterogeneous(異質混雜)等多種材質,以不均勻且具多方向性混合構成。因此其展現出的地質及土壤物理性質和行為特性,帶來的「可預測性」並不高,也不一致。因而在預測其行為時,「失之毫里,差之千里」的情形不是沒有,然而也算正常,不能說它不值得參考。 災難之預防,當然要「料敵從寬」,故作為預測材料行為的「經驗公式」才會因應而生。也就是說,處理土壤行為的複雜度並不是一個學派的「經驗公式」可以輕易化繁為簡去涵蓋解決對所有土壤行為預測之期待的。換言之,以「經驗公式」在大區域中預測到發生機率的潛在性土壤行為,可能在小區域、局部的土壤行為中不一定會發生。這不能說是工程師或科學家不認真或不夠專業,而是因為研究地質、土壤行為的因素太多且相互作用關係不明,很難做較為精確的預測而已(如地震之預測、邊坡之穩定預測、隆起現象、沉陷量預估、土壤液化、土壤承載力…等之預測評估)。本文不是叫大家不必重視土壤液化現象之問題,但它絕對沒有理由造成社會無厘頭的恐慌。政治操作此一議題的正當性也不夠,一些政客、民意代表們應該致力關懷受災戶財產損失之處理、心靈創傷之撫平、建物如何重建等問題,才是正途。 經921集集大震後,地震震度分為7級如下: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震度分級表 (2000年8月1日公告修訂) 來源: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其中 1gal=1cm/秒2為重力加速度的單位 1G=980 gal 各位讀者可能不明白1gal=1cm/秒2、1G=980gal的意義是什麼,讓筆者舉例說明如下: 1G代表1個單位的重力加速度。大家一定聽說過F-16超音速戰鬥機,其飛行員受訓的一個項目叫「抗G耐力測訓」,當飛行員坐在高速離心機測G儀座上時,離心機快速旋轉,1G的物理意義就是說離心力達到一個G的水平離心力時,若飛行員體重已知為80公斤,則這時就是在飛行員身體水平投影的總面積上,承受了80公斤的總壓力。 當離心機達至5G的水平離心力時,則在飛行員身體的水平投影總面積上即要承受400公斤的總壓力。F-16飛行員抗G耐力要能達到9G之水準。此時身體之微血管可能破裂,甚至意識昏迷,實非常人所能抵抗得了的。 依此讀者可以推想,如果有一個強烈地震來襲,當地局部地區地震儀所代表區域震度顯示出「300gal 的6級震度」的話,假設這時震區內有一棟7樓建築物,每層面積為100坪(即330平方公尺),則其1樓以上建築物之總重量約為1620噸。以此換算為1樓底部的柱與剪力牆所承受地震的水平剪力,即為:1620噸x0.3G=486噸。也就是說,1樓底部的柱和剪力牆的抵抗總水平剪力,必需大於486噸,才能讓這棟7樓建築物可以耐震至6級震度300gaI的強烈地震,且不致於因抗水平剪力不足而倒塌。當然,結構設計計算時要加入一定的安全係數,才算合格。這是一個如何去抵抗地震水平力的簡易計算說明。當然,房屋倒塌的原因林林總總,以上這個舉例淺說可以讓對地震抗震不熟悉的一般民眾對gal力是什麼,有一個粗略的了解。 上述所說每層樓地版面積100坪的建築物,假設有二層的地下室,則房屋的總重量約為1620除以7乘上9,約為2080公噸。因此在建築物最下面的土壤,至少要能承受2080噸以上的的總重量。也就是說,土壤每平方公尺的承載力要達到2080公噸除以330平方公尺=6.3公噸/平方公尺的土壤承載力。而對某些特殊地層而言,「土壤液化現象」在強烈地震發生後之同時,土壤承載力被打了一個大折扣,造成土壤承載力在局部瞬間不足,導致房屋傾斜、沉陷之現象。 產生土壤液化現象的原因與條件,一般公認有下列數點: 1. 夠大的地震:代表地震規模大,地表水平gal加速度夠大,地震強度放大效應強者。 2. 土壤的土質主要是均勻分佈飽和疏鬆的細沙層或沈泥質細砂層,且其土層的總厚度在20公尺∼25公尺以上。 3. 高的地下水位,即土壤之土層厚度需三分之二以上埋在地下水中。 921大地震後,全台各地許多地方發生不少「土壤液化現象」而致生災害之處,今引用亞新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蔣鼎全等之報告,指出實際情況如下: 1. 河流兩岸之沖積平原(高灘地)。例如:南投市貓羅溪沿岸堤防、草屯富寮里堤防、伸港鄉大肚溪口堤防高灘地、鳥日新溪南橋高灘地、太平一江橋左岸上游高灘地、大里市大里橋兩岸高灘地、大衛橋橋左高灘地、福田大橋左案高灘地、斗六重光橋附近、中寮鄉中山橋河岸。 2. 舊沖積河道上。如:員林鎮崙雅里。 3. 抽砂回填之新生地。如:彰濱工業區部分回填地、麥寮六輕工業區。 4. 港灣碼頭後線回填區。如:台中港1∼4號碼頭。 5. 排水溝渠、池塘、湖泊週邊。如:員林鎭崙雅里。 綜上之報告可知:土壤液化現象致生破壞的構造物,大多以空曠之處的水利及橋樑設施居多。地面平坦高低差很小的住宅區中,土壤液化現象出現的機率不算多見。一般還是以平地、坡地、山谷、填砂造陸、海埔新生地、港口碼頭之區域居多。 日本的Iwasaki在1982年列出了可能出現土壤液化的地質,歸類如下: A. 現有河床、古河道、沼澤、新生地、谷地等為液化潛能最可能發生區。 B. 沖積扇、沖積平原、天然土堤、沙丘、海灘、河灘平原地為液化潛能可能發生區。 C. 台地、丘陵、山地,是屬於比較不會發生液化的潛能區。…
In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