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動產市場連續數季萎縮,市場傳出房仲業者可能年底將有1,500家門市,臺灣房仲業是否密度太高,像超市一樣多,再度掀起議論。房仲公會全聯會直指政府打房過頭,悲觀預估明年底7,500家房仲有2成倒店,並且引發一陣失業率熱潮。意謂台灣房市將正式開啟重稅時期,投資房地產的輕稅時代已成為歷史。
財政部長張盛和在立院接受質詢時表示表示,絕無打壓房仲業的意思,市場機制決定,存活下去就會存活,沒有生意當然不能存活。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截至今年8月為止,經營海外不動產仲介及代銷業者的數量,已成長到381家,相較前年的148家足足增加了1.6倍,國內不動產市場萎縮,許多大型房屋仲介業也開始轉而經營或兼營海外不動產,仲介業既然已面臨存亡之秋,也唯有創新才有機會。
早在今年8月,中央銀行無預警放寬部分地區不動產信用管制措施,但2015年下半年國內房市買氣仍端視賣方價格鬆動的情況。是以,房仲業的合理家數,應該是由市場機制決定,財政部長理應沒有太多意見,仲介與房地產是兩回事。不過,台灣房仲像7-11一樣多,但買房子不像買礦泉水那麼簡單。對於不動產開發商而言,為因應國內不動產市場景氣持續下探,以及房市進入高稅時代的趨勢,2016年國內不動產開發商普遍認為,營建住宅本業減量經營會是最佳策略。
以不動產仲介業者而論,由於預期今年至明年底,國內房市交易預期皆將呈現萎縮的局面,因此不動產仲介業者,祭出聯賣策略的態勢趨於顯著,意即藉由增加案源、客戶量,來提高成交機會。房市蕭條導致房仲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寒冬,山不轉路轉,許多不甘心坐以待斃的房仲從業人員,紛紛轉而推出免費的房屋自售手機APP、將海外不動產納入仲介物件範圍,還有連鎖房仲業也賣起陰宅,力拚殺出活路。
台灣服務業為了微薄利潤拼生死,淺碟經濟卻能造就那麼創新的服務業系統,堪稱台灣經濟轉型的一個奇蹟。房仲業績要能脫穎而出,靠的不僅是個人明星房仲經紀人,有時還要仰賴「團體作戰」,國內部分房仲加盟店因「包區」或「跨點經營」,私底下以小總部概念,成立不同型態的「團隊」,目的不僅可凝聚士氣、資源共享,更可擴大打擊面。
台灣房地產2004年6月開始轉好,房價從那時開始就一路回升,許多小仲介也加盟開店搶大餅,但是市場餅就是這麼大,僧多粥少的情形,讓台灣房仲業無所不在,台北賣一間房子,相當於南部賣3間。經濟產值破兆的不動產市場,房仲業從業人員高達數十萬,另一方面,進入房仲門檻較低,相較22k或25K起薪的工作,房仲業前半年有保障的高薪,對於社會新鮮人來說,確實是很大的誘因。最後,提醒政府,無論政府是否打壓房仲業,切記房仲業是一門英雄不怕出身低的行業。
作者 /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