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未來難道只要靠觀世音菩薩或媽祖婆的保佑就能萬事大吉了嗎?消極面對、甚或是頭痛醫腳一直是臺灣政府數十年來面對天災的一貫態度。
九月二十一日,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選擇具有紀念意義的時間點,公布防救災政策白皮書,內容提到訂定四大策略,呼籲有心解決台灣土地超限利用的政治人物,應儘速正視問題的存在,並提出以防災型都更為區域計畫的核心概念。昔日省府團隊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更現身力挺,希望宋能延續李在內政部的未竟之業,即在行政院設置一權責機關,對防災相關工作進行統一的調度與指揮。反觀國民兩黨總統參選人對防災政策八字皆未一撇,從高雄氣爆、復興空難到登革熱等非傳統災難一波波發生,兩大黨彷彿視而不見,選民更無從檢視。
臺灣位處西太平洋與歐亞大陸的交會點,既是西太平洋熱帶風暴的必經之路,亦為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住戶,颱風與地震頻仍。天災的問題已困擾了臺灣數百年,尤其近年因氣候變遷,旱澇加劇,每每造成難以計數的生命與財產損失,面對災難並有效處理相關問題已是刻不容緩。而防救災不僅是醫護人力、救災制度或重建經費的問題,還涵括產業發展、土地規劃、環境治理、國民教育等。防災其實應從最根本處著手,並與其他領域的政策相互搭配,對臺灣進行全面檢討與規劃,才能有效地提升臺灣面對災害衝擊的調適能力。
內政問題已是2016大選與兩岸議題並列為兩大主軸,而防救災在眾多內政議題中毫無疑問是重中之重。截至目前為止,除了親民黨拋出了相關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之外,未見國、民兩黨有任何的表態。筆者不禁感到納悶,臺灣的未來難道只要靠觀世音菩薩或媽祖婆的保佑就能萬事大吉了嗎?消極面對、甚或是頭痛醫腳一直是臺灣政府數十年來面對天災的一貫態度。當災難降臨,而未來的國家領導人卻拿不出合適的政策來面對災難時,要想「臺灣挺住」或「點亮臺灣」,只怕都是天方夜譚。
作者 / 周子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