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想贏,只會輸更慘
台灣(或叫作中華台北、中華民國也可以,名字是政治因素決定)在今年男籃亞錦賽,分組賽才打兩場就確定無法晉級,之後最多只能拿下第13名,史上最差,比起2年前上屆第4名更是大為退步。問題出在哪裡?
最近幾年亞洲男籃各國實力整齊,除了伊朗與中國戰力高人一等,通常第3到第10差異都不會太大,勝負多半取決於賽前調整、臨場狀況,以及運氣,偶爾還會發生上屆台灣爆發打贏中國這種事。這種實力接近的短期賽,台灣連輸兩場並不奇怪,台灣男籃目前的水準就是如此。
比賽中有件事倒是令人無比感慨。對戰哈薩克時,台灣一度屢攻不下,本身防守又擋不住,比分被迅速拉開,教練為了因應這個困境,擺出「三塔」陣式,也就是讓4位內線球員中的3人同時上場(一般只會同時上場2人),增加場上高度,鞏固防守。看著曾文鼎、田壘、吳岱豪3位球員同時上陣,搭配林志傑,這個陣容差點令人哭出來。
10餘年前,台灣出現一批相當優秀的年輕籃球員,他們長的高、跑的快,身體條件遠勝前輩,無疑是未來的國家隊要角。然而那時先是中華職籃CBA結束營業,籃壇高層又歷經一番鬥爭,導致國家隊本來的班底,還在當打之年的鄭志龍、周俊三、黃春雄等人被踢出國家隊,讓潛力無窮,球技、心態等方面卻都尚未成熟的新人們直接接班,還美其名「換血」。
這批人跌跌撞撞好幾年,直到2013年才好不容易打下亞錦賽第4名,而當初換血的目標,打進奧運或世錦賽,一次都沒能達成。由於多年不振,許多球迷認為那時貿然換血,帶來的效果根本與「放血」無異,當時的潛力小將,現在也邁入生涯的末期了。
當年就已經知道,未來將要面對更加高大強硬的對手,而田壘的身高與靈活性都很適合打小前鋒,曾文鼎與吳岱豪更是禁區支柱,若是能讓這三人同時上陣,台灣的前場儘管絕對高度不如人,平均高度卻也足夠。可惜多年下來因為總總因素,田壘沒能成功轉型小前鋒,身體更是因為長期硬扛禁區而退化嚴重;吳岱豪則是一開始不受重用,後來總算登上巔峰,最近卻也急速退化。
今年賽場上,夢寐以求那麼多年的這3個人總算合體,卻早已不復當年飛天遁地的英姿,而是又老又慢,毫無攻擊力,3人加起來連一個球都投不進。另一方面,林志傑是台灣暌違多年後難得的優秀組織者,可惜當他邁上巔峰之際,台灣近來最強悍的進攻終結者陳信安,早已退化甚至退休。若是這5個人能在全盛期組一隊……哎,不可能了。
台灣男籃長期欠缺賽事的分級規劃,所有比賽都要這些天賦異稟的好手出戰,亞錦賽、亞運、亞洲杯、甚至連瓊斯杯這種國內的賺錢比賽都要年年打,結果一來頂尖的被過度使用,耗損迅速;二來普通球員從來沒機會增長視野,難堪大任;三來潛力新秀也沒練兵的空間;更別提場外因素扯後腿,例如陳信安當時被禁賽多年。這都導致能打、想打的沒得打,不是很想打的卻要打到死,整體實力無法提升之下,戰績,就是現在這樣。
同樣的事也發生在棒球,事實上,台灣相當多領域都上演類似狀況。台灣有不少天賦優異的人才,然而普通人終究才是中堅,若是只能壓榨人才的天份與國際競爭,無法靠訓練提升普通人的程度,即使有時可以靠少數人的天份打出一點成績,也難以持久。更糟的是,有時候人才的犧牲與浪費並沒有意義,只是為了滿足某些人的面子與利益而已。
中國中鋒姚明,是NBA明星球員,卻在中國官方「怕輸,想贏」的態度下,打了太多國際賽,身體耗損過度而被迫早早退休,其餘中國球員頓失依靠,中國籃球也歷經一段動盪。假如姚明能少打一點國際賽,他不但NBA能走得更遠,在國家隊也能打更久,中國隊也能學到更多。這個例子可以讓大家思考,不懂分配資源的話,「什麼都想贏,只會輸更慘」。
作者 / 費文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