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3日的新聞中,一個值得國人、教育界乃至於學生關注的新聞,它在中央社的大標是這樣子的:「大學入學管道失衡 教育部將和各界溝通」。筆者身為一個在學的高中職學生,看完不禁不寒而慄、感慨萬千。
想想,我國教育改革從1990年代起至今應該已經走過二十多個年頭,當時引發教改的主因,除了解嚴以外,不外乎是希望能夠提升教育品質、捍衛受教權並替國家培養更優秀的青年學子。當時民間教育改革團體(以下簡稱教改團體)推出的訴求是推動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教育現代化、改革高等教育、促進技職教育的多樣化與精緻化、推動多元入學方案‥‥等等訴求。而直至今日為止,教育改革中較具爭議的主要集中在多元入學與廣設學校這兩點,至於促進技職教育多樣與精緻化、改革高教諸如此類的訴求,以今日的觀點來看,依然緊扣著廣設學校與多元入學不放。因此,筆者將以高三職校學生的觀點,來審視整個教育改革與今日教改團體的訴求。
在民間期待政府能夠廣設高中大學、促進技職教育的多樣與精緻化的聲浪下,政府在短短幾十年間的確也達成了當時的訴求,但因資源有限的緣故,廣設高中大學的政策實質上讓不少的技職學校改制高中、高職/專科改制專科、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居多。直至今日我國的高中職校數已近五百所,大專院校校數也高達了156所。
以當年的教改團體立場,讓高中、大學的數量增加,無疑可以減輕學生的升學壓力,這樣的訴求是有其時空背景。然而,教改團體沒有料想到的是廣設高中大學後,緊接著登場的是少子化的衝擊。學校數量的急遽增加,在供給大於需求的情形下,各級學校的學生素質參差不齊不說,更嚴重影響了學歷與教育該有的價值。
從前述可知,我國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增加高中、大學的校數,有極大的比例是以升格改制的方式來達成。因此,技職與高中/高教體系在一夕之間變調,我國學生被迫把高職當國/高中念、大學/科技大學當高職念。不但犧牲了兩大教育體系應有的意義與價值,更與當年號稱要追求「教學/教育正常化」的教改團體背道而馳。
最後,在當年教改團體提出的訴求之一亦是今日爭議最大的教改產物——多元入學方案。其提出的時空背景,是因為無論是國中升高中職、高中職升大學/技院,學生都只能透過考試成績作唯一的評比標準。為了追求多元、適性發展,政府與民間、教育界花了十多年的時間、犧牲了無數個學生,終將以分數為唯一入取標準的升學方式,大幅降低其比例。沒有想到,這樣的結果竟也是今日教改團體不滿的主因。
筆者身為學生,當然反對為了升學而實施、被迫學生進行的任何活動與競賽,亦不贊同過度的將升學管道完全倒向甄選入學上,因為對筆者而言,筆者心中該有的多元入學,是各個管道比例皆低於20%並由多個升學方式與管道來進行升學。絕對,不是今日所見的以甄選(申請)入學為大宗、分發入學其次的升學制度。
話又說回來,筆者深深覺得90年代以後的學生們十分悲哀。當年大人為了當時的期待與利益,提出了多項的訴求與期待,也成功地改造了部分的教育制度。卻在教育改革的同時,一再地因為追求「好學校」等主觀因素,左右著各項改革的進行。甚至,在最後出現為數不少「乾脆回到聯招」的聲浪。
最後,筆者想要以學生的立場,對那群追求回到聯招、一再自打嘴巴的教改團體、大人說:「當年,沒有經過當時尚小或尚未出世的小孩同意展開教改,並因為社會期待而進行極為扭曲的改名改制運動,迫使我們得面對極為矛盾的體制中生存。沒想到,在我們仍是學生的階段中,我們竟能看到教改團體再度打著為了教育著想的旗幟,因為此刻的期待與想法,試圖再度依自己意思去更改台灣的體制。讓升學制度這樣倒退走的期待,台灣沒辦法也沒有本錢再讓教改團體『期待成真』一次。」我們不願,也不想要看到台灣未來的國高中生,再度回到那個為了升學而受教、為了考上好學校而唸書的過去。我們該做的,是改變國人對教育的看法,讓教育回歸教育,而不是執著於如何「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