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北京放棄固定匯率機制,讓人民幣施行實質有效匯率以來,從2014年中以來,人民幣業已升值10%。加上8月人民幣意外貶值,亞洲各國為出口競爭相貶值,新興市場國家擔心通貨緊縮的威脅變大,加上新興國家對美國聯準會預期升息的憂慮,擔心償債成本增加及資金退出本地市場。
人民幣兌中國大陸貿易夥伴的貨幣仍較前一年強10%。若要擴大與其貿易夥伴的差距,則需有很大的降幅。然而,中國官員放棄實施一次性的大幅貶值,是因為相信大幅貶值將破壞人們對人民幣的信心,且對經濟復甦也不會有幫助,只會讓他國貨幣也跟著走軟而已。
若以貿易額加權平均來看,人民幣即使短期內大幅貶值,人民幣仍較過去一年強勁。中國當局現在也正採取干預措施來減緩跌幅。換言之,中國大陸的匯率政策並無大幅度的轉變,只是小幅度的貶值,旨在讓人民幣的價值與其同儕國家之差距縮小。
人民幣貨幣貶值的情形來看,人民幣未必是弱化,因中國央行的策略,乃採取不干預政策,讓市場有更多決定人民幣價值的權利,爾後再回過頭來干預市場以阻止持續的下跌狀況。人民幣匯率貶值,並非想引發貨幣戰,而美升息應會採漸進方式,對於新興市場而言,資金不置於大舉撤離新興市場,即便回流到美國市場也會採取漸進的方式。
人民幣國際化被北京視為重要的發展目標,特別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考慮在「特別提款權」(SDR)的準備貨幣中納入人民幣。由於SDR是帳面上的外匯存底,會員國可分配到一定之額度,當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來償付。中國大陸為了讓人民幣擠身為國際強勢貨幣,近年來一直持續控制人民幣的匯率平穩,但本次人民幣的大幅貶值,恐影響IMF對人民幣是否納入SDR的評價。
北京宣稱這波貶值乃「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而非要發動貨幣戰爭。但中國大陸面對日本及韓國的貨幣貶值,人民幣貶值顯示中國無法承受出口衰退的壓力,也要設法讓人民幣與近期持續攀升的美元脫鉤。事實上,中國今年前七月進口亦下降14.6%,人民幣貶值不僅不利進口,整體購買力下降也影響中國大陸亟欲扶植的內需產業。
台灣必須正視美國經濟高漲及中國卻正放緩之經濟情勢轉變。中國大陸當局若努力壓低人民幣價值,以利中國大陸的企業出口,且可能因此帶來一系列的貨幣戰爭。另外,筆者想要提醒政府有關單位,中國7月份出口衰退8.9%,且出廠價(factory-gate prices) 跌了5.4%。產出價格已連續41個月下降,加上人民幣匯率貶值的問題,可充分顯示中國重工業產能過剩的徵兆。另一方面,人民幣貶值重創內需市場,特別是營收以人民幣計算,但原物料卻是靠進口及外幣計價的產業。
作者 / 林士清 (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