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今年出口已連續衰退6個月,而且衰退幅度愈來愈大,原先預期以為7月只會小跌,未料竟又大幅下滑11.9%。對於出口衰退現象,日前行政院也開始緊張了,深怕今年經濟成長率從保3下修到保2。經濟部也辦理拓銷活動及刺激出口宣傳,產業界有人建議讓台幣匯率貶值,亦有業者建議直接降稅或調整新台幣匯率。
由於出口是產業實力的延伸,要提升出口競爭力仍得自產業升級著手。尤甚,出口成長衰退並非台灣獨有的問題,相較日本衰退7.7%、韓國衰退4.9%、新加坡衰退13.1%,連美國也衰退5.2%,台灣前七個月衰退7.8%,與各國相比相去不遠,由此可知,今年以來出口衰退實非台灣所獨有,而是全球景氣低迷使然,筆者認為政府實不必過度偏向於拓銷、貶值及降稅,而喪失政策迴旋的空間。
然而,筆者仍建議國人慎重地看待台灣出口成長衰退的現象,因為國際貿易對於台灣這種「淺碟式經濟體」來說,格外重要。全球化促使經濟快速發展,尤其表現在國際貿易的增長。貿易占全球GDP的比重自1975年以來已雙倍成長,而貿易障礙與成本的降低,亦使商品與服務市場愈趨一體化。全球商品貿易從1990年的3.5兆美元升至2014年的18.9兆美元,投資流動的增幅則更大,開發中國家參與國際貿易的比重亦隨之增加。
國際貿易對開發中國家或新興經濟體的發展非常重要,開發中國家對國際貿易活動參與率不斷成長,亦減少許多貿易障礙。自2000年後,開發中國家的貿易占全球貿易之比重從33%增至48%,刺激了中低收入國家的成長,加快了減貧速度。例如,越南的極端貧窮率從1990年代的超過60%降至現在的3%以下。台灣是全球化國際貿易的常勝軍,應該更能體會出口貿易對經濟成長及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性。
國際貿易給予台灣的好處,筆者認為包含:
(1)增加經濟成長動能:台灣可透過貿易活動在全球市場獲取先進技術,並激勵創新,進而增進生產效率;
(2)增加經濟多元性:當台灣從事貿易趨動其經濟的多元性,並為其帶來更穩定的總體環境;
(3)知識移轉效應:例如先進國家藥品與醫療設備的進口,促使貧窮地區的人了解疫苗防疫的重要,台灣在知識移轉的案例不甚枚舉;
(4) 減少貧窮:出口部門擴張及經濟結構改革,增加了自耕農等非正規部門之低技術與貧工的就業機會,台灣正為透過國際貿易而減少國內貧窮的代表性案例。
針對台灣面臨出口成長衰退的情形,應思考貿易便捷化議題的重要性。筆者建議政府可跟隨世界貿易組織(WTO)、世界銀行(WB)針對貿易與貧窮議題研究的脈動,來思考最大化貧困地區之貿易利益及政策追求時能風險極小化。特別在貿易便捷化部分,WTO希冀貿易便捷化協定可增進國家善用貿易機會的能力,亦設法提升開發中國家執行條款的能量,拉近已開發國家及開發中國家對於貿易便捷化議題的歧異。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