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韓非
兩位大經濟學家對美國經濟的走向和應對策略有很大爭論。一位曾擔任過聯準會主席(我們可稱之為 A教授);另一位曾任職美財政部長(可稱之為 B教授)。
A教授認為:量化寬鬆算是成功,美經濟恢復健康;目前GDP成長、就業率雖不如預期,但只是暫時現象;聯準會可耐心觀察,待就業率恢復一定水平,就可適時提高利率,把因寬鬆政策而泛流的貨幣收回,讓市場恢復功能。
B教授認為:個人儲蓄太多,企業只顧修補資產負債表,不擴張,作實業投資,經濟會長期性停滯,難以解決就業問題。因此,個人、企業不肯花錢,就由政府赤字預算,帶動投資。
基本上,兩教授的爭論不脫凱因斯、新凱因斯學派及古典、新古典、理性預期、真正商業循環陣營間的爭議。新凱因斯主義者認定價格(price)有黏滯性(sticky),不可能即時地鑑價(pricing),藉市場力量,及時取得平衡自然值。因此,在長時間黏滯期間,到最終難以避免的自然平衡間,政府需負操作經濟的責任。凱因斯的傳世名言:(到達自然平衡)的長期而論,我們都已死了,誰在意!
但是,值得我們注意:凱因斯生前以為的「長期」,以現今而論時間是不是那麼長?以實際經驗而論,九十年代初期有過一次很嚴重的衰退,2000年又再衰退(網路泡沫),2008年次賃風暴、金融海嘯,2008年至今量化寬鬆,也不盡如人意。所謂的「長期」事實上並不長!
有個經濟學家們不太願意面對的事實:我們今日的經濟學知識和政策能力不足以讓我們處理,遑論操控,全球化的金融和經濟問題。亞洲金融風暴、金融海嘯、歐債危機,豈是偶然?想想看我們今日可以在世界各地、任何時間,對股市、債市,用高速電腦及軟體買進賣出,一日之間,百數十次,每時每刻,可以忽東忽西、殺進殺出,震盪起伏!連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所組成的公司都會因認識不周,反應不快而破產!
全球化,資金快速流動而言,地球是平的,未必是人類的幸福!一生支持、傳播自由貿易理論的山謬爾教授,晚年卻對自由貿易持保留態度。希臘是會離開歐盟的,其它南歐天主教國家呢?2017年英國會對是否離開歐盟進行公投!從全球化退卻,組織個別,能和文化、政治相容的經濟聯盟會是新的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