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上提出「國高中上課時間改為 10:00 至 16:00,
以避免慢性睡眠剝奪造成學生憂鬱與自傷自殺風險上升」的提案。
該提案主張,延後上課時間能讓學生獲得足夠睡眠,
避免學習效率下降與情緒惡化,
同時放學後也能有更多時間探索興趣、準備學習歷程、
參與社交活動與運動。
此提案在短短一週內即獲得超過 11,000 人附議,遠超成案所需的 5,000 人門檻,也因此引發廣泛的社會討論與正反爭辯。筆者認為,部分論點確實值得思考,但也有一些推論可能存在邏輯瑕疵,若陷入思考陷阱,反而會阻礙社會向更好目標邁進。
研究指出,青少年睡眠時數與自殺意念、自殺企圖的風險呈曲線關係,而與自殺計畫的風險則呈線性關係:每多睡一小時,自殺計畫風險下降約 11%。這種關聯與是否存在精神疾病無關[註1]。許多專科醫師也一再強調,睡眠不足對青少年的危害不容小覷。因此,可以肯定睡眠不足確實會帶來嚴重後果。然而,這是否足以直接支持「國高中上課時間應改為 10:00 至 16:00」?答案未必如此簡單。
若要主張縮短學校正規課程時數能改善睡眠,必須證明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來自學校上課時間過長。然而,根據兒童福利聯盟 2023 年的調查[註2],台灣約莫六成學生有課後補習,往往回到家已超過晚上十點。如此情況下,即使縮短正規上課時間,青少年仍難以獲得充足睡眠。因此,檢討補習文化或許才是問題核心。
而即便承認縮短課程能減輕部分負擔,但現實未必如提案想像的理想。如果課綱不變而時數縮短,教師進度會更加緊迫,學生在有限時間內需要承受更大壓力,或是把縮短的時間轉移到補習班,導致待在補習班的時數更長。若要真正減少壓力,或許需要從調整課綱本身著手。
諸多論者指出台灣教育授課時數過長、課業壓力沉重,或認為睡眠充足能提升記憶力與專注度。筆者不否認這些觀點有其價值,但這些並非此次提案的核心。若仔細檢視提案,其主要論點是「縮短授課時數能有效解決睡眠不足進而降低憂鬱與自傷風險」。若提案需要依靠其他次要論點來支撐,則顯示提案本身論證不夠精確,未來或可補充或另提新案。
另部分批評將現代學生標籤為「草莓族」,或以「我們當年也撐過來」否定當代學生面臨的諸多問題。筆者認為此種態度非常不可取。時代環境差異巨大,學生今日面臨的挑戰並非過去所能類比。僅以年紀作為說教的基礎,忽視差異,並無助於解決問題。
或許我們更應該將「因為我們淋過雨所以要撕爛你們的傘」轉換為「因為我們淋過雨所以要成為保護你們的傘」,如此才能展現真正的同理與責任感,成為值得學習的成年人。
註1:Chiu , H., Lee, H., Chen, P., Lai, Y., & Tu, Y. (2018). Associations between Sleep Duration and Suicidality in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作者:馮輝倫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