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樺加沙」颱風侵襲台灣,給台灣帶來災情,尤其是花蓮偏遠山區的光復鄉受災最為慘重,造成至少十七人喪生,光復市區滿目瘡痍,迄今仍處於艱困待援的狀態。
光復當地之所以災情慘重,在於光復市區旁的馬太鞍溪因為去年地震再加上今年7月「帕薇」颱風,上游發生山壁崩塌形成堰塞湖。經過兩個月左右的累積,再加上「樺加沙」颱風帶來的暴雨灌注,造成堰塞湖潰決衝破堤防湧入市區,席捲了整個地區,釀成致命的災情。
令人遺憾的是,面對慘重的災情,朝野方面仍然深陷在誰該為沒有及時疏散民眾負起責任而爭吵不休,國民黨立委傅崐萁為其妻子花蓮縣長徐榛蔚責怪行政院長卓榮泰就是一個遺憾的例子。
盡管如此,面對災情以及堰塞湖存在的風險,朝野政黨和公眾都不應該繼續把時間浪費在互相責怪上,至少有三個問題需要立即解決:
一、面對堰塞湖隨時可能存在溢流、甚至潰壩的危險,光復鄉市區依然處於危急的情況,在堰塞湖無法短時間處理(一般專家認為該堰塞湖的地形不容易透過爆破或挖掘快速引流)的現實下,未來如何對堰塞湖做好全天候的監控,並制定好完善的疏散計畫,考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能力,並盡快找到解決之道。
二、這次光復水災的疏散處理不足,凸顯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協調和因應上存在本位主義和欠缺有效指揮中樞的問題,而負責防災事務的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的能量不足、權限過小等缺陷都影響到中央是否能快速救災的反應,因此,是否有必要比照日本設立「防災廳」或美國的「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等權責相稱的中央防災機關,值得主事者仔細思考。
三、朝野都不應該繼續把時間放在推卸責任的政治口水戰,誰能在這場災難中表現得越謙卑、越表現出承擔的勇氣,才能贏得公眾和災民的信任,反之,只會引起公眾和災民的反感,美國總統杜魯門曾說過「責任到我為止,別再推了。」值得朝野省思。
這次光復風災帶來的慘痛教訓,再次凸顯出台灣現有體制在防災上的不足,朝野政黨和公眾要痛定思痛的修補這些不足,才能避免光復風災的悲劇再次發生。
作者: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