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進黨不分區立委王義川,在電視政論節目,討論先前中南部暴雨成災、與各地民選首長勘災等相關話題時,提及「台中市長盧秀燕的粉底液,每小瓶要價2千4百元」一事;原本,王義川的此語,只是「盧秀燕連勘災也要梳妝打扮,但這樣的作法是否適合於勘災有待商榷」的論據,詎料,民進黨中央黨部「性別平等事務部」(以下簡稱「性平部」),其後竟以「我們不要厭女的台派」為題在臉書發文,譴責王義川此番發言「厭女」及「外貌羞辱」,使得爭議一發不可收拾;而此番爭議更延燒到身兼該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部份輿論不僅認為,性平部的這次暴走,是賴總統繼726大罷免24席全盤皆墨後,又一次領導無方的證明,甚或有討論觸及賴總統的民進黨主席、甚至2028年大選是否應該尋求連任的去留問題,短期內看不到平息的跡象。

恕筆者直言:
—民進黨性平部如果在平時,有對涉及民進黨政治人物、甚至其家屬性別羞辱的問題,以至少不遜於本案的強度,對他們眼中做錯的一方,進行至少同等強度的批判,那這次的爭議,再怎麼說也不會涉及到選擇性發聲或標準不一的問題,但從該部的長期表現來看,距離「對相關議題及事件,標準一致的普遍性監督檢視」顯然還很遠,因此所生的行動時機、以及是否變相助敵等爭議,實屬該部自作自受。
—而民進黨性平部在本次事案中的批評點是否妥適,也很有質疑的空間。
以該部在本次事案中的思考模式來看,到底要從什麼地方切入,才能讓「批評女性政治人物作秀過頭」這件事,不會被該部認為是「厭女」,也實在是費人疑猜,如果批評她們作秀過頭時,以維持妝容、治裝與配件等等的相關支出作為例證,在她們眼中是不能被容許的厭女、外貌羞辱等行為的話,那要從什麼地方切入,才不算厭女及外貌羞辱?該部有沒有一個比較清晰、明確、可操作的定義,可以作為黨內政治人物問政,觸及相關話題時的指南或參考?如果連該部都制定不出可操作的參考指南,那是不是對類似問政方式的檢視與批評,將可能流於隨機與標準不一?
—在王義川自我檢討後,民進黨性平部在發文斥責王義川的該般發言、引發社會爭議後的次日,再度於臉書該部發文指稱「不要遺忘『進步』也是本黨不可或缺的基本價值」,但這樣的回應,卻使該部自婦女部改為現名後的一連串舊恨,在論爭中重新浮上檯面(例如該部支持跨性別人士免術換證的所謂權利,但卻未顧及到女性專屬的如廁、更衣等空間的保障,又如該部支持開放包含同性戀所需的代理孕母制度,也被非難為「以台灣年輕女性的子宮,作為滿足男同性戀及有錢人生育需求的工具,結果將使弱勢的台灣年輕女性受害」),整體來說,其效果的提油救火層面,遠大於平息爭議。
—而更深層的問題在於:台灣藍白支持者以外,台灣獨立建國的支持者與所謂的華獨派,以這次事件為導火線,對於「到底能夠容許少數人的進步主張,被推行到什麼地步」,出現更多有別於以往的思考。
極言之,有愈來與多的台灣人,對於那些被政府、執政黨,以及黨週邊的相關社運或倡議團體所力推,但社會通念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接受,而且也可得推知、甚至一見即知「若強推下去,很有可能會對社會造成更多危害」的主張或政策,愈來愈勇於表達反對及不滿,不僅這次民進黨性平部的「厭女」及「外貌羞辱」、乃至於「進步也是民進黨不可或缺基本價值」等說法,未能說服民進黨相當比例的支持者,這樣的「無法說服」,更有延燒到包含碳稅(為了適應歐盟標準,而將可能傷害台灣中小企業,但歐盟只是台灣第3大出口市場)、光電、免洗餐具/塑膠吸管等環境領域,以及免術換證、代孕等與性別有關,還有與言論及思想自由高度相關的《反歧視法》立法論議,等等具有相當左翼色彩的政策議題的趨勢。
如果這樣的反左翼政策風向,將來也如同多個國家回歸保守,反對脫離現實、空言進步的左翼政策,逐漸成為新的社會風潮般,也在台灣形成新的本土保守反左翼運動,但民進黨卻未能有效回應此般新民意的形成,並適時妥切地對這些左翼政策進行處置,當斷則斷、當修正則修正,則民意將可能對民進黨產生新的失望,甚至將會在選舉與選票的意義上,發生類似日本自民黨過往「岩盤保守層」,因為對岸田或石破政權失望,在國政選舉中轉投他黨的「板塊位移」,而這樣的發展對民進黨是好是壞,就很值得至今為止尚未發聲表態的黨最高層們審慎思考了。
作者:江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