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時代的分眾狀態之下,一家人的價值觀跟政治立場往往分歧,甚至會因而爭吵。事實上,這也受到中國的境外勢力滲透所影響。
就好比,網路世代所接觸到的訊息,都是短影音、爆料公社這些“快速”、“簡短”、“吸睛”的內容。這種去脈絡化的刺激,讓人少去了“深度思考”的腦內機制,而以慣性的反射因應。
就是這樣,加上世代差距。使得認知鴻溝更大。年輕一輩的,自然會有“反政府”、“憧憬美好”的傾向。這種心情,對於曾經年輕的我們來說,是相當容易理解的。可是,聽著似是而非的言論,真令人哭笑不得呀!
有時候,聽著刺耳的言論,內心不免升起怒氣。會有反駁的反射反應。可是,又礙於家人感情,不忍發作。只能忍耐…… 這種心情,真的不好受。
不過,家不是用來爭“對錯”的地方。即使面對不同的政治立場,還是要相互體諒,用換位思考,去體會家人的心境,這樣才能找出適合的相處方式,繼續前進!
以家人來說,因為居住在北部。北部的消費跟房價都比較高,因此其會認為,這件事情,“政府”要負相當大的責任。也因此,她對於大罷免的既定印象,是認為這是民進黨策劃民團發動。人民都吃不飽了,幹嘛要做這種政治操作呢?

對我來說,可以理解她在北部生活的不容易,但也更明白少子化跟高房價,早就不是台灣的專利。這是全球都必須面對的問題。況且,房價是市場機制,也並非會一直處在高點。假如,成家一定要跟買房綁在一起,不只會非常辛苦,內心的束縛肯定更加巨大吧!那麼,當自己擁有快樂的自主權時,卻用“怨天尤人”的心情,看待一切,不是非常可惜嗎?
然而,這些想在心裡的話,不容易直接說出來。相反地,關心其是否吃飽?生活過得如何,會更加實際。畢竟,網路上已經太多帶著憤怒的發言,“降溫”應該是家人互動間,最好的相處模式。
在心理學來說,這種對於自身生活的不滿,因此用“小我”來尋找一個“敵人”,並且打擊它、鬥爭它,使自己得到短暫的快感。這種感受,實則是“內在的不滿足”。詭異的是,共產主義正是運用這種方式,取得“人性的異化”,來製造人跟人之間彼此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是最大的魔鬼!
也因此,如果一直打擊這種魔鬼,只會讓不信任感加深。所以,在面對這種情況下,可以這麼做:「1. 冷靜,不批判家人的價值觀跟支持傾向;2. 建立互信的溝通模式,像是給予關心跟鼓勵;3. 面對嘲諷跟數落,用包容的心態面對,而非指正。」
我想,在這段時間裡頭,大家勢必感到艱難。尤其,在被家人誤解的過程中,更是份外委屈。可是,在逆勢之下,只有忠於“自己”、堅守“正道”,才能扭轉乾坤。
當年,共產黨正是藉由滲透國民黨員的家庭,造成分裂,而讓共產勢力勢如破竹。此時此刻的台灣人,更應該記取教訓,在分歧中不分裂;在不滿中有所共識;在困難中不放棄希望。這才是確保台灣,能夠長長久久的關鍵呀!願,民主台灣永在……
作者:黃宗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