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對進口半導體徵收接近100% 關稅,但凡在美國有建廠、蘋果產品或投資計畫的企業可享免稅待遇。針對台灣企業,台積電因已投入亞利桑那州製造設施,短期內可能符合豁免條件,帶動台股在8月7日創下歷史新高,但這真的代表台灣經濟穩健向上嗎?恐怕不然。川普的政策背後,是明確的產業戰略與地緣政治盤算:要讓半導體製造重回美國本土,將供應鏈「去亞洲化」,更進一步排擠中國,也間接削弱台灣的「矽盾」效應。即便台積電得以豁免,其它未赴美設廠的台灣中小企業則將直接面對高關稅壁壘,供應鏈競爭力恐受嚴重打擊。

台股指數創歷史新高,乍看似乎是投資人對美方豁免政策的正面反應。但事實上,這種「樂觀行情」多半建立在對台積電個別表現的信心,並未反映整體經濟與產業結構的壓力。第一,關稅政策尚未落實細節,台灣是否可全面取得豁免仍未知。第二,過度在美設廠將導致技術與關鍵設備逐步外移,削弱台灣本地就業與產值。第三,若美中對抗升溫,美國可能進一步要求「技術交出換市場進入」,屆時台灣的科技主權將受到嚴峻考驗。因此,這波台股漲勢不僅可能只是短期資金行情的假象,更可能掩蓋了未來產業重構的風險。
台灣作為中美對抗前線,境內親中及親美勢力從過去模稜兩可走向壁壘分明,內部矛盾將引來美國猜忌,必然將關係產業發展的晶片產業緊握,方能防止中國染指及超越美國科技能力。在此存亡之際,台灣朝野仍一鍋亂。回到台灣內政,這場晶片關稅危機本該是行政團隊團結國人、積極應對的時刻,然而當前的國會亂象與藍白政黨的政治惡鬥卻讓政府談判籌碼大幅削弱。藍營近來強調「過度親美」、批評政府「沒有爭取對台優惠待遇」,但忽略了此次關稅針對的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重整,不僅台灣,南韓、日本與荷蘭也在受壓之列。若藍營政客一味將外交與經貿議題操作成政爭,非但無助於爭取國際支持,反而可能讓美方質疑台灣政局穩定性與合作誠意。
白營則喊出「兩岸和平」、「自主外交」,但其政策輪廓模糊,無法提出具體解方。當藍白兩陣營陷入民粹式反對與政治算計時,台灣國際形象與政策一致性難免受損。台灣除了深化與美國的合作,也不能將雞蛋全放在單一籃子。除在美設廠,也應積極爭取在歐洲、東南亞等地建立新產能,同時強化本地半導體核心技術的人才培育與法制保障,以免長期被動挨打。另一方面,避免政策推動受國內政爭干擾。藉由建立「台美經濟安全對話平台」,納入產業、國會與民間意見,對外表現執政黨退讓之意也向國際透露是誰拖延台灣進程。
在全球政經綁定過深,又逢狂人領袖齊聚之世,台灣未來能否在大國博弈中保住自主地位、維持科技優勢,不在於短期的數字紅利,而在於能否凝聚內部共識、避免藍白惡鬥、穩健布局國際產業策略。這是一場長期抗戰,而非一日行情。
作者 / 風林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