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先被美國政府預告為25%「對等關稅」,後經日本談判團隊緊急協張協商降為15%,日本石破茂政權主動進行高層談判並釋出大額投資與市場開放承諾,並與美國簽署協議,日本將於對等基礎接受15%關稅,同時承諾對美國進行巨額投資與產品採購;韓國政府緊急啟動政府協商機制,並提出具體投資與能源採購計畫,並於7月與美國達成協議,降低對南韓進口品的關稅至15%,並承諾投資與購買美國能源產品。

比較特殊的是新加坡關稅,儘管美星雙邊已有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自由貿易協定並未避免遭課徵10%關稅。然而,新加坡政府立即成立因應小組,包括經濟與勞工部門代表,強化與企業與工會協調,向美國交涉藥品關稅例外並尋求技術合作機會。客觀來說,日本與南韓皆曾被預告大規模25%「對等關稅」,但透過協商與投資協議將關稅降為15%,日韓成效頗值得臺灣當局借鏡。然而,基於美星雙邊經貿協議之故,新加坡僅則被直接徵收10%,但仍保持和平與對話態度,未進行報復性反制,探臺灣要效法新加坡的成效恐怖切實際。事實上,比較日本、韓國及新加坡因應美國調漲關稅之策略共通點,筆者歸納有四:
l 首先,三國對美談判策略均採取「以投資交換關稅調降」模式;
l 其次,三國快速啟動官方與私部門團隊共同談判,,已滿足美方的關鍵經貿利;
l 第三,三國談判策略風格不同:日、韓屬「主動妥協」型,承諾巨額經濟回報;星方為「理性談判」型,以政策透明與商界協助為主;
l 第四,三國皆避免激化對抗、採「非報復性」溝通姿態,不同於中國、歐盟或部分拉丁美洲對美加徵關稅時採「報復對等稅」策略,日、韓、星都採取非公開反制,改以強調「供應鏈互惠、投資互利」方式應對;對外公開發言謹慎溫和,強調「維持貿易穩定」、「避免升高緊張」。
對台灣執政黨的政策啟示而言,筆者積極建議政府應儘速建立整體應對機制,台灣若面臨類似對美徵稅情勢,需儘速成立跨部會專案(包括經濟、科技、外交部門)協商,並整合台積電、聯電等重要企業,提出對等投資或市場開放方案。此外,投資與市場承諾可作為談判籌碼,台灣若強調對美提供科技研發、生技或能源合作回應,有助於降低潛在關稅,同時提升美國對台合作投資意願。由,臺灣應向美國諾強化供應鏈韌性與多元市場佈局,例如:台灣需加速「非紅色供應鏈」策略,擴大與民主陣營國家供應鏈合作,減少對單一市場過度依賴。
在美國推出關稅戰的大背景下,臺灣應試圖與韓日建立區域貿易合作機制,尤其在共同面對共同壓力下,台、韓、日及星等四國可以建立聯合談判平台,共促穩定區域貿易環境。事實上,美國目前對日本、韓國、新加坡徵收的關稅政策,顯示其貿易策略已從過去的高壓「25%」轉為「談妥後降為15–10%」。三國並非反擊,而是透過投資協議、談判機制、政策透明與產業支援進行對應,顯現臺灣談判團隊應有更多斡旋能力已降低關稅比例。此一經驗對台灣而言,啟示重大:唯有整合跨部會資源、主動提供回應方案、強化對美投資與市場合作,並同步推動供應鏈調整與區域合作,才能有效應對高關稅風險,維持台灣在全球價值鏈中的韌性與競爭力。
作者:林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