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政府將取消市府路、新仁愛路「縫合」成新的市民廣場,全案日前送都審會審議,委員對交通、整體面向有疑慮,決議成先成立專案小組討論。有趣的是,國民黨議員詹為元質詢,何時會封閉市府路、新仁愛路不能走。直接點破「縫合」正是「封閉」代名詞。
某種程度,蔣市府對說詞替換有一套,用「縫合」取代封閉道路,降低市民眾關注度。輔以副市長李四川規劃提出「會呼吸的廣場」做說帖主軸,成功避過上會期預算審查的輿論焦點。倘若認為市府大樓智慧化、延壽維修14億預算過高,市府廣場改建就要8億,比市府大樓智慧化7.5億還高,明顯不合常理,就為了會呼吸的廣場?
試問國父紀念館、仁愛路林蔭大道、松菸園區都不能呼吸?何況說帖內容要提升綠地面積,綠地對城市散熱有多少幫助;又說「亮起台北暗區」、增加燈光系統;目的是以廣場作為北市的玄關?經貿的櫥窗?設計構想堪比大雜燴、鬼打牆。
.jpeg)
坦白說,市府改造、廣場改建,整體預算高達22億,除了好大喜功,就是花公帑為將挑戰總統大位的市長蔣萬安,與要參選新北市長李四川鋪路。尤其「首都廣場」改造的施政作品,對北市市民意義不大,卻能滿足蔣萬安自我感覺良好的虛榮。
封閉道路直接影響的是交通動線,除了市府員工、洽公民眾,進入信義區動線會大亂。僅是市府路前公車站,南北班次就有38班、行經的國道客運15班。以悠遊卡上下車筆數統計就有近10萬筆,封路後站牌分散到前後站點,市府捷運站、捷運(台北101/世貿站),影響人數只會多不會少,特別捷運市府站上下車班次更多,動線更亂。
針對市府路、新仁愛路封閉,市府評估報告中,三家公車業者的意見遭濃縮精簡,只剩一、兩點,仍不難看出業者對封閉道路後影響悲觀。例如「南北縱向只有三條、市府路是其中一條,如果取消的話會影響到其他條道路」;市府員工會受影響,需要考量人流、車流集散;也有業者直言封路對公車停靠和進場會影響很大。
好笑的是,受影響人數部分是市府員工,仍不敢犯顏諫議。好在北市都審會稍微有異音,但相信擋不住蔣萬安一意孤行,只能再組專案會議分擔日後民怨壓力,改建預算上會期藍營早就強勢通過,哪還有中斷的道理,也只能靜靜等待封路後民意反彈的業力引爆。
作者:陳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