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之所以能夠成為我們今日得以理解與反思的對象,並非單純源自過去發生的事實,而在於這些「往事」是否被當代社會加以選擇、詮釋與賦予意義。總統賴清德日前宣布,將於5月8日、即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結束的紀念日發表「勝利講話」,此舉迅速引起政界與媒體的高度關注。儘管在普羅社會層面所引發的討論相對有限,但從國際政治與歷史記憶的角度而言,這一動作實具深意。
在歷史事實上,1945年5月8日是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戰爭結束的日子。這一日被歐美國家稱為「勝利日」(Victory in Europe Day),象徵歐洲自希特勒統治之下獲得解放。然而,對當時的台灣人來說,那並非戰爭的終點。當年5月,台灣仍屬日本殖民地,正值太平洋戰區的後期高峰,台北遭美軍大規模空襲,沖繩戰役亦仍激烈進行。直到8月14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台灣民眾才真正迎來戰爭的終止。因此,5月8日在台灣社會並未被普遍視為「終戰紀念日」,其歷史情感也遠不如8月15日那般鮮明。

因此,賴總統選在5月8日發表講話,表面上,似乎與台灣歷史記憶有些脫節。然而,若從地緣政治與國際價值觀的層面來分析,這樣的選擇其實具有明確而強烈的政治訊號。
事實上,德國投降的實際時間是1945年5月8日,但因時差關係,莫斯科當地時間為5月9日,蘇聯遂選擇該日作為「勝利日」。這一天至今仍被俄羅斯與部分前蘇聯國家用以強化民族認同與合法性,是一種典型的歷史政治化實踐。
而賴總統宣布將發表講話,劃定了台灣在全球價值體系中的站位。從其選擇於5月8日的「歐戰勝利日」看出他將台灣自我定位於自由民主陣營之中,與歐洲及北美等西方國家一同紀念對法西斯主義與獨裁暴政的戰勝。這不僅是歷史觀的選擇,更是國際立場的表態。特別是在當前中俄日益密切合作、試圖重塑全球秩序之際,台灣更需清楚劃定自身的立場。
反觀俄羅斯,即將於5月9日舉辦「衛國戰爭勝利80週年」大典,並廣邀多國領袖出席,包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越南共產黨總書記蘇林及巴西總統魯拉等。這些國家與俄羅斯在外交與歷史敘事上的連結,已不言而喻。
其中,中國的國家主席習近平此次訪俄,也表明其與俄方立場高度一致。根據《人民日報》報導,雙方將「弘揚正確的二戰史觀」,並聯手反對「單邊主義與霸權主義」,言下之意明指美國與其盟邦。歷史話語的選擇與操控,在此不只是對過去的解釋,更是一種對當代地緣權力的宣示。未來中俄是否會在這場會晤中簽署涉及台灣主權或安全的合作備忘錄,也值得高度關注。
在此背景下,賴清德的「勝利講話」實際上是一種戰略性預告,其用意之一可能在於搶先揭露中俄聯手包裝的「和平合作」敘事,在本質上是矛盾的。當俄國持續侵略烏克蘭、中國對台灣加強軍事威嚇之際,兩國卻以「反法西斯」為名行強權擴張之實。這種表裡不一的作為,台灣是有必要對國際社會提出警示。
此外,這也是一次歷史話語主權的行使。長期以來,台灣在國際歷史敘事中常被忽視,無論是作為二戰被殖民地,或戰後冷戰格局下的前線角色,台灣多半被視為附屬地位。然而,今日的台灣已是民主政體,賴清德選擇以國家元首之姿主動回應二戰歷史,不僅是重申對自由世界價值的認同,也是在爭取話語能動性,讓台灣的歷史觀不再只是被動接受。
這場講話也對台灣內部具有啟發作用。在當前地緣風險升高、兩岸關係緊張的背景下,重新檢視歷史上的侵略與對抗,能夠引導台灣社會思考自由得來不易,也提醒我們今日所享有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無數歷史教訓與國際合作之上。若能善用這次講話的契機,深化社會對民主價值與國際現實的認識,無疑將有助於鞏固台灣的內部共識與對外認同。
總結來說,賴清德選擇在5月8日發表「勝利講話」,並非單純的歷史回顧,而是一次具有明確戰略意圖的政治動作。它不僅是對台灣歷史位置的重新詮釋,更是對當前中俄聯手改寫國際秩序的回應。在這個充滿變局的時代,台灣要爭取的不只是國際支持,還包括對歷史與價值觀的主動詮釋權。歷史的書寫,從來不只是關於過去,更深刻影響著我們所面對的未來。
作者:賴其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