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當局近年來在國際場合大力倡議含有中國主導「亞洲價值觀」,企圖將亞洲地區安全區域化,並以反制美國以安全聯盟圍堵中國的態勢。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企圖透過文化、歷史與價值重述,挑戰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敘事,強調不干涉、共同命運、合作安全等中國式國際觀的概念,將此概念作為話語霸權的競逐,北京當局要建立以自身核心價值觀為主的國際秩序正當性。隨習近平近期國事出訪越南、柬埔寨及馬來西亞等,在美中關稅大戰的背景下仍大力提倡「亞洲價值觀」。

中國的「亞洲價值觀」主要訴求有四:首先,強調亞洲國家的主權至上、發展優先、不干涉內政,因美國最干預他國內政導致國家崩潰;再者,批評「西方式民主」不適合亞洲,尤其西方意識型態所認為民主、主權、自由等普遍價值,其實並不能統一適用於各國國情,因此鼓吹發展型國家治理模式;第三,拋出「東方治理智慧」、「命運共同體」、「安危與共」等話術作為亞洲價值觀的包裝;最後,中國正為地緣政治休戚與共的國家,建立具有「道義吸引力」的替代秩序,重視文明共生、儒家式道德領導。
但站在現實主義眼裡,亞洲安全觀被批評是「中國版本門羅主義」—主張外部勢力退出亞洲安全架構,而是讓中國重新主導西太平洋的區域安全秩序的戰略,讓中國主導地區秩序,並將原先主導亞洲秩序的美國,正在喪失其國際政經影響力之際,此權力真空的交接期間由亞洲價值觀來填補。然而,對於大多數的亞洲國家而言,中國倡議的亞洲價值觀雖有文化差異的正當性論述,但缺乏制度化建構與價值共識,難以吸引東北亞的日本、韓國,讓東南亞的東協集團持續觀望,更讓南亞印度及其他中亞諸國難以理解,使其難以真正建立規範霸權。
中國強調亞洲價值觀的核心態念乃「亞洲命運共同體」,其潛台詞是「亞洲一體化」應包容中國主導、排拒台灣參與。試想:若「亞洲價值觀」成為區域多邊合作的主軸,台灣的主體參與權益勢必將進一步受限。筆者認為「亞洲價值觀」的荒謬之處,在於倡議者的中國仍是全球威權統治獨裁的代表國之一,而台灣正是亞洲民主治理的成功範例,擁有自由選舉、司法獨立、媒體自由,成為對中國式威權治理的強烈對照組。面對中國動輒像國際社會傳播的「亞洲價值觀」,台灣不僅是旁觀者,更是其價值論述輸出最直接的挑戰者與被針對對象。
中國推動的亞洲價值觀本質上是一種去民主化的話語合法性工具,對內強化威權正當性,對外削弱西方民主影響力。台灣在這一趨勢下,更需積極推動民主價值輸出,建立道德高度與國際認同,強化與理念相近國家的制度認同連結(如CPTPP),對抗「亞洲價值=中國價值」的簡化敘事,推出「台灣版亞洲價值觀」主張:強調人權、民主治理、多元社會與法治。台灣擺脫中國版本「亞洲價值觀」外交束縛的根本策略,台灣的對策不能只是反駁中國的價值輸出,更要創造具吸引力、具制度正當性且具資源投入能力的「民主台灣」版本亞洲價值,對抗「威權中國」輸出的亞洲價值觀。
作者:林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