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官方的行政院曾表示經費被刪減,暫停請「手語老師」提供記者會手語翻譯服務,引起社福界抗議,擔心影響聽語障民眾知的權益,也提醒正確名稱是「手語翻譯員」才對。

其實台灣民眾、媒體甚至官員常誤用過時的社福專有名詞,為何會這樣?就來分享幾個案例並探討其中原因:
一、殘障手冊/身心障礙證明:台灣的殘障福利法經過多次修改,改成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因是社會觀念改變,不再當身心障礙民眾為殘廢的弱勢作消極保護,而是積極維護他們的權益,讓他們在社會上過好生活,也為精確使用字詞,鑑定通過核發的手冊改叫證明。
但我在台灣官方社福單位工作時,審核民間團體成立申請案時,常看到章程仍使用「殘障」字詞,會辦身心障礙福利部門同事,會收到建議申請人修改章程文字為「身心障礙」回應。
二、精神分裂/思覺失調:考量疾病症狀特性,也鼓勵精神病人積極復健,精神醫學界因此提議改名,並由台灣官方的衛福部發公文給相關社福單位,並貼海報宣傳。
但民眾原本仍習慣用精神分裂字詞,直到看媒體報導疑似思覺失調病人犯罪,加上很多心理專業人員透過自媒體宣導,才逐漸改用思覺失調字詞。
三、蒙古症/唐氏症:此遺傳疾病是英國醫師約翰‧蘭登‧海頓‧唐發現,那時他發現有一些智能障礙病人長得像亞洲人,就以蒙古症取名。
但後來醫療界可能考量別傷害蒙古民族的情感,就以醫師姓氏改叫唐氏症,加上台灣的唐氏症基金會很有名,因此較少民眾會用蒙古症字詞。
四、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原住民文化健康站:這是台灣官方的原住民族委員會,參考原內政部社會司,現為衛福部社家署推動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作法,鼓勵民間團體在社區設服務據點照顧原住民老人,後來改名以突顯兼顧文化傳承及健康照顧,還有不少原住民住在都市的現實,服務對象也增加身心障礙原住民、及住在原住民地區的其他民眾。
但台灣的原住民社福服務相對冷門,我則是在台灣官方社福單位工作時,因業務交流並比對以前拍的社福設施照片才知道。
五、手語老師/手語翻譯員:雖台灣不少手語翻譯員跟社福單位、社區大學合作,開班教民眾手語,但提供第一線手語翻譯服務時,會希望叫他們「手語翻譯員」。
那為何台灣很多民眾仍習慣用「手語老師」字詞?可能跟以前的台灣教育、社福制度有關,聽語障學生通常安排到特教學校就讀,學用手語溝通,只是主流社會較少人會手語,這些學生出社會後較難跟外界溝通,且手語翻譯服務不像現在普及,因此在特教學校的手語教師,有時得走出校門擔任翻譯,加上台灣民眾習慣以「老師」字詞尊稱專業人員,才會連官員都誤用。
那為何跟民生密切相關的社福專有名詞改了,民眾仍不清楚?以我從事社福相關工作經驗觀察,跟資源配置有關。
因民間社福團體的資金及人力有限,通常優先配置給第一線直接服務做好本分,行銷宣導通常用來衝高捐款及服務人次,讓服務成果好看些,以爭取所需資源經營;官方社福單位雖有穩定經費,但工作性質偏向行政為主,行銷宣導不是專長。
尤其行銷宣導本身是門專業,加上社福議題行銷跟一般商品不同,要考量社福界重視的保護服務對象隱私、尊重多元文化原則,宣導會比較謹慎。
因此現階段的台灣社福界,不太可能像知名商業品牌牙膏為改名,付很多錢請知名歌手改編廣告歌,在捷運列車進站音樂置入行銷大力播放,吸引媒體報導改變民眾的印象。
既然一般民眾不清楚社福專業,造成資訊落差大,而誤用過時的社福專有名詞,但社福專業人員平常忙第一線直接服務,且擔心社福專業知識、工作經驗賺不了錢,媒體及文創界對此可訓練有志經營自媒體、從事文創的社福專業人員,在遵守相關法規及專業倫理前提,用有限時間、心力、資金製作文創作品或經營自媒體分享,本作品就是一個示範。
那你還知道台灣還有哪些社福專有名詞改名了?說來聽聽吧!
作者 / 張居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