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於新生南路及和平東路口的「和平新生天橋」,不僅有在空橋賞景的人文氣息,多部戲劇電影亦在和平新生天橋取景,即便和平新生天橋尚非屬於市定古蹟,但應當也是台北市重大文資記憶保存。不幸的是,當主張拆除蔣市府與保護天橋的公民團體溝通流於形式,導致2024年11月開始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拆除「和平新生天橋」,讓現場文資保護的公民團體灑下眼淚,大安區附近住戶高齡人士也無法透過安全的「和平新生天橋」到大安森林公園運動散步,想到有一天我們這一世代也會變老,拆橋行動著實令人感慨!
根據台北市政府發布的新聞稿,指出需要立即拆除大安區和平東路與新生南路交叉口的急迫性,主要原因如下:首先,橋齡已達使用年限,該天橋興建於1982年,至今已有42年歷史,但考量橋樑結構已老化顧及行人安全,市府決定拆除;再者,天橋會影響周圍行車安全,尤其天橋的橋墩位置影響汽車駕駛者右轉視線,增加交通事故風險,於是市府拆除天橋以改善行車安全;第三,天橋實際上使用率降低,隨著人本交通觀念興起,行人多選擇平面斑馬線過馬路,天橋使用率下降,維護成本高昂,儘管部分居民對天橋有情感連結,蔣市府基於安全與交通考量,仍然決定拆除該天橋。
蔣市府提出三項拆掉天橋的理由,也並非不能提出反對聲音來據理力爭,反對拆除台北市和平新生天橋的聲音,其實主要來自當地居民與部分市民,筆者整理相關的意見與關注點如下:首先,拆除天橋對高齡者和行動不便者,公民團體認為天橋雖有老化問題,但其提供了一個安全的過街環境,特別是對於高齡者和行動不便者,使用天橋比平面穿越車流更安全;再者,和平東路與新生南路交叉口交通繁忙,倘若拆除天橋後行人需直接與車輛共用平面空間,勢必會增加潛在事故風險;第三,天橋其實具有長久歷史與文化意義並承載許多城市記憶,加上許多居民對天橋有情感連結,認為拆除是對當地歷史的一種損害。
既然雙方都言之有理,而且反對拆橋的公民團體甚至提出維修與改善的替代方案,甚至優先建議蔣市府應該可透過維修或局部改建延長天橋使用壽命,而非直接拆除,例如,可改善電梯設施: 增設或更新電梯,方便行動不便者使用;又例如:加強結構維修: 強化老化部分,確保天橋穩固與安全。此外,公民團體甚至提出「環境與成本考量」,拆除天橋勢必帶來工期的環境影響,公民團體擔心拆除工程會產生噪音、灰塵與廢棄物,影響周圍居民的生活品質。尤甚,還能避免公共資金浪費,倘若天橋仍可經修繕繼續使用,直接拆除被認為可能是對公共資金的浪費,應探索更具成本效益的方案。
行人友善的平面規劃不足,拆除天橋後的平面過街規劃是否足夠行人使用仍存疑。筆者認為若缺乏行人號誌與清晰的過街路徑,將增加行人面臨的危險。其實在拆除和平新生天橋之前,蔣市府需平衡行人安全、交通流暢與居民情感,提供更透明的評估數據與替代方案,以減少對拆橋計畫的疑慮和抗議聲浪。可嘆的是,雙方未能充分討論之際,甚至刻意忽略公民團體反對拆除天橋的訴求,蔣市府的工務局仍強制拆除和平新生天橋,官大學問大的官僚風氣有時更容易犯「第三類型錯誤」(Type III),意即正確的方法卻解決錯誤的問題。
作者:林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