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長謝國樑挺過罷免,表面上看來,謝國樑順利保住市長位子,國民黨守住基隆江山,似是一大勝利;但長遠來看,謝國樑個人與國民黨的政治危機卻未解除。
首先,發動罷免方是臨時成立無在地組織、無政黨奧援的公民團體,在五成的投票率下,竟催出將近七萬張、得票率逼近45%的同意罷免票,遠高於各家民調的預估,更超越2022年民進黨基隆市長候選人的得票率,當年在投票率六成的情形下,民進黨候選人得票率僅39%,得票數也僅比這次同意罷免票高出1420票;而國民黨傾全黨之力保樑,從黨主席以降,立法院長、前總統、縣市首長、前副總統參選人精銳盡出,獲得的不同意罷免票數卻只能守住藍營基本盤,還比謝國樑2022年當選市長的得票數短少1萬票,突顯謝國樑多不得民心,累積的仇恨值有多高。
再者,拆樑案不似2020年「罷韓案」因被罷免人是總統級參選人而受媒體關注,拆樑風波之所以愈演愈烈,全是謝國樑個人一己促成的。自其就任市長以來,諸多承諾的政見跳票,加上各式招標與活動爭議頻傳,尤其基隆東岸商場爭議處理不當,更成為罷免他的導火線,姑且不論謝國樑的執政能力,光是其不及格的公關處理,沒及時滅火,反而一再火上澆油的離譜行徑,就不是一位具多年從政經驗,又有龐大家族勢力支撐的政治人物該有的應對進退。
經過罷免案後,謝國樑聲望遭受重創,連任之路蒙上陰影,國民黨若為2026年地方選舉著想,恐不得不逼謝國樑放棄連任,因為到時候是全台各縣市一起選舉,國民黨無法傾盡全力固守基隆;況且一旦「討厭謝國樑」的社會氛圍形成,屆時不僅基隆翻盤,還會殃及北部其他縣市選情。因此罷免案雖無法免去謝國樑的市長職位,卻已終結其政治生命。
作者:王昱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