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從現在對經濟政策與國家財政做好原則性的防禦制度,任何財政的調整應該符合經濟發展的專業,不能憑立法委員與政府官員的無知與異想天開來施政
作者 / 王奕凱
這兩天國民黨立委拋出為軍公教加薪的話題,行政院長毛治國在被質詢時則回應說:「企業普遍加薪軍公教才會加薪。」,同時國民黨團則是說明,認為為軍公教加薪能夠帶動經濟,而且「軍公教四年都沒調薪了,五年調薪個3%不算過份。」國民黨立委如此說道。
我們可以看到,國民黨立委所謂"不算過份"的說法是如何天真,前行政院長江宜樺曾經對台灣薪資十年凍結一事表示過:「如果把勞保勞退的增長算進去,其實薪水是成長的。」而這些話比對公務員,怎麼就沒把「公務員的福利給算進公務員的薪水去呢?」。根據統計,台灣2002~2012年薪水成長的年增率是0.3%,但軍公教則是四年前就加薪了3%,並且從2000年以來已經加薪了3次,附帶一提,台灣的物價通膨率年增率卻在1.5%~2%之間,顯示我們一般百姓的薪資比起通膨是在實質倒退。
再回過頭來看國民黨「公務員薪水調整可帶動經濟」的說法,我不曉得國民黨立委的依據是何處,但我們可以看到國際上針對國家財政的負擔與經濟問題中,有對公務員與民眾的官民比率的統計,以及當國家財政佔公務人事支出的統計,這二個統計在單一使用的時候都未必有個準頭能指出哪一方向會是不好的,但是放在一起來看就能精準指出一個國家的公務員支出是否會吃垮國家。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與人事行政處的資料,比照各國政府的人事費編列表,台灣2013年度的『中央政府人事費用總額佔總預算歲出總額比例(%)』是21.74%,香港(以下國家皆為2013年資料)是27.56%,澳門是17.37%,澳大利亞是6.8%,新加坡13.2%,韓國29%,日本31.7%,法國39.7%,德國9.4%,加拿大14.6%,美國12.4%,英國4.1%。平均是20.68%
再比較我國與其他國家公務員總數比,台灣公務員佔勞動力市場比在2012年是7.26%,而OECD國家在2012年36個國家平均值比是15.5%,比台灣低者是日本韓國,分別是6.7%與6.5%,比台灣高很多的是瑞典芬蘭等國都達22%以上,其他國家則都介於9~20%之間。
這些數據代表甚麼?代表我國公務員總數比各國平均少,但是「人事費用佔國家總額預算」卻比平均各國高。
那麼,這跟公務員薪水提升能不能帶動經濟的論點有何關係?這就要談到經濟成長重要的「消費力」,而談到這一定是要提升「可支配所得」跟「消費人口基數」,即一個人固定薪水的提升與就業人口的增長,才能預期市場消費的人會變多嘛,但是如果『只提升部分族群』的「可支配所得」的成長,難道不是應該也會帶動市場消費數字嗎?答案卻是剛好相反。
這就要談到經濟理論的『貧富差距擴張』造成的『財富壟斷性成長與通膨的傷害』,簡單來說,如果可支配所得沒有跟消費人口基數同時成長,變成特定族群的增長,那麼通常「特定族群」的可支配所得在扣除「固定開銷」後,會把剩餘薪水存入銀行或轉為投資,那麼存入銀行的錢會被銀行再轉去投資,那麼這樣會變成怎樣的結果呢?變成商品市場因非實質市場需求造成價格上揚,形成惡性通貨膨脹。
白話一點,一群本來就賺的比花得多的人,不會因為增加所得後花得更多,反而會拿去做投資而想賺更多的業外收入,結果造成房子跟房租土地原物料等不是因為人們真正的需求,而是因為投資造成物價上漲,又回過頭來增加整個社會所有受薪人口的固定開銷,因為大家在房租跟物價上漲造成固定開銷增加,變的又更不敢花錢買其他娛樂,所以排擠了消費市場,造成經濟成長停滯。
所以如果政府真的想透過增加財政的支出提振經濟,真正該做的是如何增加「消費人口基數」,也就是擴大就業,即凱因斯理論說的「增加的公費支出必須要增加就業人口」,並且提高稅基,再讓政府能夠回收稅收,才能形成良性的經濟循環。如果增加的公費支出不是增加就業人口,而是讓「原本賺的就比花得多」的人薪水調漲,那麼反而就會排擠經濟,而讓台灣進入惡性通膨。
那麼台灣的公務員是不是所謂「原本賺的就比花得多」的族群呢?我認為透過以上行政院的各國公費人事資料的比較,台灣的公務員人數比各國平均低,但薪水比各國高,歐洲希臘這幾年陷入財政危機,主要就是因為國家不斷增長公務員人事與福利部門對國家財政的比重,但沒有同時增加就業人口跟產值,才使國家財政入不敷出,面臨破產時要砍公務員與福利支出時,已經病入膏肓,不但國內人民無法接受這些痛苦,國家發展也因無錢可用窒礙難行,台灣若不要步上希臘後塵,必須要從現在對經濟政策與國家財政做好原則性的防禦制度,任何財政的調整應該符合經濟發展的專業,不能憑立法委員與政府官員的無知與異想天開來施政。
(作者為革命議會總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