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日前宣布將成立任務編組性質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未來每季將召開會議,由總統親自召集,擬定國家層級的發展戰略。賴總統說明,這是為了展現自我保護的韌性,嚇阻區域中破壞和平穩定的野心。因此要進行全面的盤整,強化國防、民生、災防、民主的四大韌性,包括擴大民力的訓練與運用、加強物資整備與維生配送系統、強化能源及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健全社福醫療網絡和避難設施,以及確保資通、運輸及金融網絡的安全等項目。
如果以《國防法》的角度來看,強化全社會的防衛韌性,基本上就是第五章「全民防衛」的落實與擴大。進一步來說,原版的「全民國防」強調社會對軍隊的動員與支持;到了新版的「社會韌性」,強調社會面臨重大危害時,要有維持自我運作的能力,減少軍隊支援社會的負擔。
台灣面對日益緊張的周邊局勢,需要進一步思考如何強化政府內部的軍文交流。台灣不願正視這個問題,是基於過去威權統治的歷史經驗,避免軍人干政成為民主化以後的社會共識。但在國防二法實行後,已經建立文人領軍的法律架構,軍頭擴權的亂象難以再現,甚至在民意的強勢監督之下,軍人成為相對弱勢的群體。
強化政府內部的軍文交流,目的是增進軍方與非軍事部門的橫向聯繫,尤其是對彼此業務的認識與同理心,避免在戰時或重大災害發生時,因為各部門的本位主義,削弱互相合作協調的能力。提升軍文交流有兩個思考方向:
第一個方向,是強化國防部內的文人領軍制度,除了指派真正的文人部長,而非「脫下軍裝、換上西裝」的將領,更需要有系統地長期栽培國防部關鍵職務(如軍政副部長、常務次長、戰略規劃司司長、整合評估司司長)的高階文官。這些國防部文官才能打破軍人「學長學弟制」、「軍種本位主義」的心理盲點,協助文人部長落實政策。
另外,國防部有兩個新設單位,有助於政府的軍文交流:一是2018年成立的國防安全研究院,這是國防部的智庫,不只有將級與校級軍官的駐點學官機制,並可培養具有戰略素養的文職軍事學者;二是2022年成立的全民防衛動員署,納編原本的後備指揮部系統,透過行政院的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業務會報,可培育具有跨部會合作經驗的國防部文官。
第二個方向,是拔擢優秀的退伍將領擔任適合的政務官,而非只有到退輔會或所屬的生產事業,擔任酬庸性質的職位。例如,新任的卓榮泰內閣有一個人事亮點,係由前陸軍副司令季連成出任政務委員,負責後備戰力組建運用、全民防衛動員作戰、復合型災害防救等業務。這樣專業取向的政治任命,並不會有軍人干政的疑慮,反而能把軍方經驗引進政府的其他部門,強化全社會的防衛韌性。
作者: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