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捷運在6月下旬一連續發生數起為了博愛座發生的言語和肢體衝突,其實此類社會紛爭存在多年,會在近年來愈加火爆,甚至鬧到衛福部長都出面表示,不會因此廢除博愛座,與其表面上認為這是座位之爭,還不如說是台灣傳統觀念與現代經濟發展中,在社會走跳所有人,都該自修公民素養朝向更文明與同理。
博愛座以前是給老弱婦孺,今日是給有需要的人都可以使用,這回連續發生數起長者為了大眾運輸上博愛座使用暴力,當下在台灣社會最可能發生的就是在人心中引發仇老、厭老成了許多人不言說的共識,這在日本漢字稱為「老害」其實在早就發酵,馬路三寶中的二寶都和老人有關,與其說是高齡者是馬路公害和危險因子,可能還不如說是從職場、街坊、社會接觸許多人身上,老人給人留存的負面刻板印象再次強化。這會不會影響到高齡就業、長者租屋、使用電子貨幣上被築起排擠高牆,是有很大可能發生,不過其中最讓社會人心有感的便是,老人不講理、難溝通、倚老賣老不知時代變化巨烈,最後就是形成大家面對老人,多一事還不如少一事去處理。
而台灣社會中仇老、厭老心態會擴散,其實有個很現實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造成的世代不公和剝削,那就是這一代年輕人或青年人,所身處就業時代高度競爭,學歷貶值,努力付出卻和收獲不成正比下,卻得在政府租稅上承擔更重,就拿一個很現實例子,已經退休領勞保給付者,和壯年正在職場打拼者,他們所繳勞保費率拿來相比是前者輕,後者多,但還得面對領的少,請領年齡門檻更不斷調高無奈。此種不滿心態同樣也存在公部門內,職等高的,媳婦熬成婆的老人級長官,價值與效率不被認同,可是新科考入政府的年輕公僕,卻得依然聽命老舊脫節長官指示去執行,身心俱疲下自然放棄鐵飯碗出走,這也是一種世代對立和內鬥內耗。
此種世代不公和怨恨,發生在大眾運輸博愛座上,問題只不過是輕聲去溝通便可達成社會互助,何以會變成暴力去當成自認為公義,說穿了就是個人內在欠缺文明素養,一但此種案例多到日常生活到處見,高齡或拿敬老卡搭公車、捷運,都會被人貼上麻煩製造者標籤,若發生在中高齡就業上,更是不利人力再運用,當老這個字成了負面的同義,高齡就業成了大家心中默認的廢物利用,這才是在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下,比博愛座之爭更大的人心仇恨動員。
作者:張勳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