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近年來中國總體經濟指數發展不如預期,尤以青年失業率在後疫情時代按官方統計業已突破20%,關於備受統戰單位呵護的台青,似乎在對岸追求職涯發展難免遇到瓶頸。,筆者想特別藉由在中國的台青為切入點,探討「在學台青」、「就業台青」及「創業台青」等三群體,在對岸發展普遍遇到的問題,被統戰標籤化的台青如何戴著鋼盔往前衝。
在學台青缺乏好的工作銜接,依據北京市台聯所指出的統計數字,顯示平均每年約有1,500位台青在北京各高校念書,尤其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等學校最多,大學本科畢業率高達90%,而研究生畢業略約60%,倘若畢業後台青如沒有再繼續在高校深造,普遍三年後就會離開北京,繼續尋求海外市場或回到台灣追求職涯發展。事實上,楚才晉用或人才外流可以形容在學台青與北京高校的關係,因北京地區高校鮮有替港澳台外學生辦理工作媒合的橋樑。
在學台青追求職涯發展的難題有三:首先,對中國發展處悲觀預期,或不清楚自己人生的安身立命的方向為何;其次,專業技術較為欠缺等發展的難題等需克服,在學期間無法就讀計算機、金融、管理等熱門學科為首選工作產業;第三,在學台青一路從本科念到碩博士,即便有博士學位或博士後經歷,因缺乏學術人脈仍就難以跨越高校工作,最後只能到有台師特別招募條款的福建、廣西等省分跨入高教工作,簽約時間一旦到期仍會有流浪教師之虞。
就業台青有部分進入大型國營企業或私人民營企業工作,但容易遇到的普遍發展困境為「台灣身份」不好使用了,大型國營企業連本地生未追求晉升較為激烈而粥多僧少。此外,在北京當局實施對台灣實施「三中一青」的統戰政策時,「台青」實際上淪為屬於點綴企業的重要吉祥物,北京當局的統戰單位時常邀約台青吉祥物作為招募工具。此外,錄取港澳台外的工作員工比較有可能較易取得政府的支持或補貼。然而,台青在大型國營企業的發展通常到關鍵崗位晉升時,便會遇到天花板效應而升不上去。
具有創業經驗的台青,主要是基於個人有強項的技術專長或小規模資產,或在前總理李克強主政時感受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奔騰時代,加上涉台單位的牽線隱約感覺到有政府部門的引導較易成功而選擇創業。然而,在京創業台青因事業經營規模太小,主要遇到的難點主要包含:首先,不知道當地市場實務操作規則;再者,遇到經營難題會陷入老台商騙新台商的陷阱,更不知台商協會的論資排輩的文化困境;第三,在京創業台青其實不太知悉,能尋求涉台單位協助經營上面臨的問題。 其實不少台青早已發現發展2-3年後因職場天花板效應、當地房價、當地就醫、子女教育等問題在疫情時慢慢遷回台灣發展,倘若在中國發展失敗案例較多所以不敢來。然而,也是有不少台青站隊成功,其中步伐有積極參與過統戰活動或登上媒體報導已有被標籤化的傾向,導致不少台青鋼盔往其他城市衝,尋求作為一城市一台青等「五四青年獎」、「四川省模範勞工」、「加入共產黨」等統戰樣版宣傳。姑且不論這些被統戰青睞的成功台青,為何會走向這條不歸路?無論是基於投機主義。最後,涉及台商與台青的世代落差:雙方立足對岸的是時代背景有所差異,台青與對岸政府層級必須要有暢通的溝通管道,不能再只能找當地台商協會來仲介否則會失焦。
作者:林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