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已降港劇文化影響力輝煌的年代,由港星周潤發領銜主演一套TVB電視劇名叫《網中人》,此劇後來最具影響力的並非男主角周潤發,而是由廖偉雄飾演的「阿燦」,作為來自內地的新移民遷居香港後卻爆發各種文化不適應,包含處處表現出愚昧、淺薄、落伍等印象,但「阿燦」也呈現出另一面的善良、正義、踏實等詞形容。不過,「阿燦」角色在所以好長一段時間,香港人以負面一詞的「阿燦」,專門取笑和歧視內地來的中國移民。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香港經濟在歷經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以及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後開啟經濟崛起的黃金年代,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慢慢拉近與香港的GDP距離,受不了香港人的趾高氣昂不接地氣,尤其內心非常抗拒香港人依舊認為中國大陸落後的意識尤其不滿,於是把也反送給香港一個負面詞彙「港燦」(類似上海人也常嘲笑台灣人是「呆胞」)。即便在一國兩制的政治框架下,中港兩地因「阿燦」與「港燦」的社會摩擦始終無法消彌,慢慢昇華至政治領域的衝突。
1997年香港從大英帝國回歸至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後,香港人普遍質疑特區政府對重要且關鍵的公共政策決議始終未將香港人利益奉為核心,反而是國民教育教材等教育議題、西九龍高鐵戰等交通議題,甚至是每年吸引大量內地人士前仆後繼地前往香港留學、工作、買樓,甚至擠身政治決策核心等,長久以來就感受不滿,說好的「一國兩制」的核心是在一國,而非兩制,也開啟2014年香港雨傘運動一來前仆後繼至反送中的公民抗爭,抗爭之後的政治清算是如此的嚴峻,香港青年對報考警校也不若以往熱絡,今年招考標語「心繫社會」是耐人尋味的標語,紀律部隊對自家人施暴的歷史紀錄,是難以言喻的傷痛。
北京當局對香港問題的處理態度也亮出底牌:要香港,不要香港人,本地香港人要前往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甚至是台灣等無妨。香港特區政府透過一系列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等輸入新香港人。本土香港居民一批接一批離開香港,而學歷較高的年輕人都會考慮離開香港成為一大趨勢,內地前仆後繼的新香港人不僅補上空缺,當初被港燦嘲笑的阿燦,香港本地人口700多萬已近400萬的新香港人,業已成為香港社會的中流砥柱。
經歷反送中運動及COVID-19疫情蔓延之後,香港移民到西方的數十萬人大多數為中產階級,包含經驗豐富的商人、醫生、護士、工程師及金融業人員等。某次在中還約喝咖啡的朋友隨即無奈地表示:香港中產階級的出走與內地新移民的大舉遷入的人才落差始終是有鴻溝,港府現在的所謂吸引外地人才的方案未能有效補上這些缺口,如果港府在日後不推出真正有效吸引外地人才的方案,香港的競爭力只會每下愈況,現在的香港是長什麼樣子?香港,變了嗎?
當前香港特區政府現在紛紛推出內地人才的高才通政策,只要是內地重點大學畢業生,或者有香港各類大學文憑就可以拿身份,表面上是吸引有學歷的人才,但實際上是引入內地新一代血輪赴香港。然而,此項高才通計畫將歐美三個學府踢走,只因為湖南省的中南大學闖入世界大學排名,引起香港輿論一陣譁然。試想:當內地人靠政策優惠大舉拿到香港身份,透過各種大規模的中介,讓更多內地人去香港拿身份,阿燦慢慢逐漸成為香港中流砥柱,港燦已笑不出聲!
作者:林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