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外交是政治的延伸,這是國際政治的常理。以哈戰爭開戰至今,引起了世界各國的議論餘波。不只是傳統阿拉伯國家出現針對以色列的抗議。東南亞等穆斯林國家也出現反以色列示威。就連在歐美國家裡,很多穆斯林也與反美的左翼活動家合作,舉行相關遊行。對於以色列在外交的處境來說,當然會形成間接性的壓力。
從各國的示威遊行的主軸、參與者來看,大致有兩個趨勢。首先,由於多年中東戰爭的歷史因素,使得將伊斯蘭宗教視為國家建構重心的穆斯林國家們,多對巴勒斯坦有所同情。此思路對國際氛圍造成的影響是,很多國家的統治者會藉由作為穆斯林的民眾反猶心態,發動凝聚其個人威望的造勢。特別是民粹色彩的領導者,尤其有發起這種群眾運動的動機。例如在馬來西亞、土耳其、伊朗等國,都有執政當局(或執政黨)鼓動群眾運動的狀況。
其次,連同台灣在內的歐美民主國家,則以左翼活動團體為重心發起反以色列運動。此條思路的脈絡,則是他們認為巴勒斯坦爭議的起源,是因西方色彩的猶太民族佔領原本巴勒斯坦人的領土,再由後殖民主義的邏輯,推得「以色列國家的存在就是西方霸權的延續」這一結論。在此議題上反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反擊。此思路對國際氛圍的影響,不同於第一種,是民粹政府或政黨直接發動群眾運動,而要分成幾個層次;首先,在民主國家,穆斯林社群往往是社會的非主流社群,所以需要在價值上循歐美的意識形態來批判歐美。穆斯林文化社群,藉由其文化主體,成為「多元文化主義」這一歐美主流價值的一員,在歐美社會的既有原則中,建立出族群主體性,再在這次以哈戰爭中,透過與其他次文化社群,聯合示威遊行,影響輿論與民主選舉。在台灣,我們就可以看到10月下旬的「跨性別遊行」,很多要是真的身處巴勒斯坦會被石刑打死的跨性別者,也在高舉挺巴勒斯坦的標語。
恐怖主義正是戰火延燒的源頭
如果這類示威僅限於各國境內,對於身陷恐怖主義戰火的以色列來說,可能還不會有影響。但是這類民意,也對以色利在外交上的處境有所不利。到本文截稿時,已有玻利維亞宣布與以色列斷交。另外,約旦、巴林、土耳其等以色列周遭國家也以召回大使表達抗議。在此氛圍下,以色列不但很難透過聯合國政治,達成他們所期望的決議(例如對巴勒斯坦的譴責案),可能還要盡力避免自己成為被譴責的對象。
對伊朗這樣的國家來說,當然樂見上述全世界各國群起反以色列的國際氛圍,因為把軍火彈藥贈給恐怖份子,通常不會給國際社會或自家國民太好的評價。但是要是是為了「被壓迫者打解放戰爭」,那就有正當性了。所以這樣的氛圍使其資助恐怖組織的行為,減低了很多輿論壓力。當前,以色列不但要跟哈瑪斯作戰,還要面對葉門胡賽組織、黎巴嫩真主黨(這兩組織都是葉、黎兩國境內的恐怖軍閥)。這些恐怖組織背後,都是伊朗在資助。
結論
值得慶幸的是,在全球化秩序下,中東國家的領導階層還是有在著力於危機管理。因為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他們自己也常遭受胡賽組織攻擊)國家也知道,要是讓阿拉伯世界的話語權給伊朗一盤端走,對於阿拉伯世界的安定也是不利。所以到目前為止,沒有國家將能源武器化,發動石油危機來抵制美國。而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等鄰近以色列的國家的中央政府(先不計地方軍閥)暫且沒有與以色列爆發戰爭的計畫。所以狀況還算在可控範圍。
但是,正如本文對當前國際情勢的闡釋。伊斯蘭宗教與歐美世界多元文化主義的合流,並藉街頭示威展現全球性影響力。還是這次以哈戰爭中,對自由世界國家最大的衝擊。也是台灣人必須要反思,並在可能發生的台海戰爭中,有所提防的。
作者:楊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