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先28號宣布參選總統,無異為「反綠陣營」投下震撼彈,引起國民黨強烈憂慮。許多人認為因藍營的分裂,從此以後賴清德可以「躺平選、穩上」,然筆者認為郭台銘參選之舉,可能喚起藍營團結,畢竟數十年來台灣選舉經驗可知,尤其2000年泛藍分裂加上2014年「在野大團結」的戰略,從中可知集中選票方能戰勝對手,反而激起泛藍團結。
難得國民黨朱立倫與民眾黨柯文哲在郭台銘參選總統一事上有了共識,呼籲郭台銘勿「親痛仇快」,雙方都擔心票源被瓜分,導致民進黨坐收漁翁之利。特別是柯文哲在2014年提出在野大聯盟,使民進黨與之合作方贏得台北市長寶座,進而將此效應義出於外縣市。柯文哲崛起關鍵在於其領悟得出「寄生蟲」戰略,寄生在他人資源轉化成自己力量。確實,這富有以小搏大的精神,然此次他欲爭取者為總統寶座,無論哪個政黨豈能將「正位」讓與他人之理?此無異投降也,從郭台銘在近期力求藍、白陣營與自己坐下來「喝咖啡」,企圖以「商業併購」手段說服雙方被自己整併,從郭、柯二人所想所為皆跳脫現實,難怪整合不成。
首先,總統大選若帶動緊張氣勢可間接拉抬立委選戰氣氛,且總統之位象徵拿下中央行政大權,如此誘人條件,既使已當「民調老三」許久的侯友宜或朱立倫也不敢貿然將國民黨這塊招牌,作為與柯文哲整合的籌碼,更遑論屈居其副手,無論從客觀或主觀言之,這不是合作而是「併吞」,這既違反人性也違反現實利益,精明如柯文哲難道有漏算之時嗎?
其次是郭台銘戰略,在商場上他擁有名列世界前茅的財閥,但在台灣政界上,就算其涉足政治甚早,累積不少政治聲量,或曾花費巨資支援國民黨,仍無法轉換成自己人馬,這與成吉思汗以少搏多、用一場屠城換取整個王國臣服模式不同。為何如此?在於郭台銘在政界尚無自己的蒙古鐵騎,當他舉起長鞭吆喝怒斥之際,前撲後擁者,其實看上的是他參選後龐大財富資源的投入,在亂局中分一杯羹,許多勸進郭台銘投入大選者,應是嗅到這背後龐大商機。
藍白陣營對於郭台銘「以戰養戰」、「以戰逼和」的方式,可能有以下競合方式。第一,三方整合,建構一個可互相溝通、信賴平台,以辯論或民調方式公平選出最強組合,當然這機率甚低,因為三方皆各懷鬼胎。第二,是藍白之間繞過郭台銘,彼此在某方面做出讓步,盡量邊緣化郭台銘,當然彼此雙方仍無法整合成一組人馬。第三,即最消極也最激烈方式,就是三方因同屬泛藍,或擴張解釋成反綠連線,三方不約而同地猛烈對綠營開戰,企圖成為反綠陣營共主,「看誰罵得兇」、負面選舉越激烈或檯面下與地方勢力交易,極大化自己資源,削弱對方票源,這恐使下半年選情更加激烈,迎來一陣動盪。
總之,郭台銘正式參選這也不意味綠營仍一帆風順,他的出陣宛如吹皺一池春水,看似普通漣漪其實將掀起驚濤。因為這攸關於藍白間是否真心和談的關鍵,如在郭陣營強烈聲勢下,為免重蹈歷史覆轍,無論藍白營政客或選民必將自生「棄保效應」,反激起泛藍強烈憂「綠」感而不得已先團結,對付共同敵人,這番逆向操作使勝負猶在未定之天;抑或郭台銘見整合無望、利空則退,於最後期限宣布退出大選,其進退之間不但是泛藍或反綠陣營「茶壺內風暴」,也可能攪亂民進黨布局。今年選舉各方新興梟雄虎視眈眈,將選舉視作遊戲、博弈者恐為民主政治留下負面一頁,不知台灣主流民意作何感想?藍白之間會落下哪步棋呢?
作者/劍藏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