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近期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動土典禮時,於美國總統拜登面前說出「全球化幾乎已死,自由貿易幾乎已死」之語後,引發外界廣泛討論全球化議題。確實,這是值得台灣深思的問題,因為台灣於戰後經濟起飛可謂乘著美國主導的全球化之風而起。
欲探討「全球化是否已死」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學術就全球化如何定義,學界有三種看法,第一是「超全球主義論」認為人類各方面都將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進行整合,傳統的政經、國際結構將在全球化浪潮下被取代,甚至足以取代民族國家,減弱國界的隔閡;第二是「懷疑論」認為全球化現象並非近代才出現,歷史上各群體本存在高度互賴與連結的情況,全球化可能有正反面的影響,相較於超全球主義者過度樂觀,其對全球化保有懷疑。第三是「轉型主義論」認為,全球化現象沒有單一路徑,自各國政治單位到個人,都是建構全球化的一份子,並適應全球化所帶來的新規則。筆者綜合上述看法,更以歷史觀點來看,全球化始終存在,從遠古以物易物到地理大發現,甚至戰後新全球化風潮,顯見全球化之基乃是人群跨界線的交流與合作,綜合經貿、技術或文化等層面。故全球化始終存在,配合各時代變遷展現不同樣貌。
觀察近期台積電投資美國過程,發現美台員工習性及企業文化相差甚大,此非美國政府高額補助所能克服。此外,台灣產業聚落綿密且分工細緻,過去美國企業的全球佈局基於衡量生產成本與產品銷售等因素,是橫誇許多國家合作的結果,亦十分依賴台灣的合作,短時間內改變數十年布局非常困難。
張忠謀先生之論乃基於中美對抗格局下所引發晶片之爭及中美貿易去風險化的現象,值得注意是,美國多次強調對中國去風險化而非完全脫鉤。畢竟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端賴美方投資、技術轉移及國際合作之故,在數十年密切依賴下難全面脫離,而轉向競爭又合作局勢。衡量中美實力差距,可預期中國國力必遭削弱,也許不會重蹈全面冷戰覆轍呈現壁壘分明之勢。然可確定者,中美對抗態勢已成定局,轉由美國引領新一輪全球化的格局已悄然形成。
放眼台灣產業走向,十分依賴海外市場,於科技等外銷產業合作鍊上,有「美國放單、台灣接單、中國製造」的水平分工,以美國為首的陣營企圖改變過度依賴中國勞力及市場的取向,係來自過去中國巧取豪奪外國技術、不公平競爭方式等。就此國際局勢傾向無疑敲醒台灣當局甚至是企業布局一計醒鐘。
筆者認為當今全球化並未終結,僅是變形並分化成中美陣營對立,自產業、軍武、技術與價值觀多方面對抗,彼此又保留相當交流,故不如冷戰般深溝壁壘,但仍有衝突緊張氛圍,以美國重新主導方式續行全球化,進而影響我國科技產業全球布局。
鑒於美國國力,加上台灣技術及市場多依賴歐美,使得台灣產業全球佈局易涉及國際政治,為增加台美於產業依賴程度,政府及民間皆須互相合作,掌握關鍵技術,強化水平分工優勢。同時也思考對中國去風險化投資,並配合美國全球新布局,除了維持既有優勢外,也使美國不得不在兩岸對立中加強支持台灣的力道。
作者/ 風林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