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近期動作頻頻。不論是二度訪美,抑或是全台宮廟走透透,以因應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穩坐第三的局勢。然而他打從國民黨直接徵召侯友宜前,便積極以「如果我是中華民國總統」為題,其過去言論實在荒腔走板,比如:倘若兩國發生戰爭則是以生產8萬機器人,與共軍肉搏。全世界第二軍事強國便是中國,退一萬步,先不論全世界能否能生產。如果台灣有能力製造,為何天真地期待中國不會?同時,郭先生亦拋出「新中間路線」,嘗試以此找出台灣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可惜的是,這套選舉策略如果有票,早已讓柯文哲的民眾黨佔去。換句話說,郭台銘的政治野望,勢必得在特定條件之下,才有實踐的可能,那便是發生「換侯」的可能了。如今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民調持續低迷的情況下,郭董的「總統夢」似乎死灰復燃,積極爭取支持,以換取與國民黨政治合作的籌碼。
此外這位以商業起家的郭先生,在兩岸論述依舊維持「一中各表」為前提與中國進行談判。然而自2016年起,蔡英文上任以來,拒絕這套論述的原因在於,早已指出「各表」則是在「一中」為前提。換句話說,兩國角力各自表述的「一中」實際上在權力不平衡的情況之下,終究是小國的一廂情願。2019年年初習近平的談話中已揭示這種框架已無對談之餘地。因此郭先生的「直接談判」不知是要談「政治問題」,還是「民生問題」。不論兩者,皆是中國政府自認為「讓利」與「掌握主動權」。換句話說,真正導致台海不穩定,不是台灣在中國門戶進行軍事挑釁,並主張反共復國。而農產品無法銷售中國市場,也非台灣刻意顛覆之前的協議。在這場「自導自演」的中國文攻武嚇下,究竟郭先生提出除了「一中各表」外,還能有另外論述以達到穩定台海局勢的定海神針?
台灣的和平繁榮不是靠卑躬屈膝,也不是在特定政治前提進行自我矮化的貿易。郭先生的對外政治主張無疑地回到馬英九時代,實在了無新意。此外,其邁向權力的第一步,背後仍不脫離商人算計本色。他很清楚沒有政治地盤與政黨的劣勢,唯有結盟他才有出頭的機會。因此他提出「主流民意大聯盟」便是這盤通往權力之路的一張重要的王牌。此外,若細談台灣的「經濟奇蹟」也正是在兩極體系下,形成「雁形效應」使得台灣產業鏈重組、分工,帶動產業升級與美日資金的支持。此時此刻,新冷戰局勢已產生,而台灣則在這場世界局勢中更為重要。其重要性在於高科技產業的核心技術與東亞政治、軍事的關鍵節點,因此自身已具備重要價值。自2020年以來台商回流投資創新高,也是在這個背景產生。換言之,若郭先生主張落實,那麼在經濟、政治、軍事、民生,便回到十幾年前的回頭路,這才是原地空轉、不切實際。
作者/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