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史最大的矛盾就是孫中山的「聯俄容共」和蔣介石所說的「日本軍閥是疥癬之疾,中共才是心腹之患」之言。雖然如此,國民黨正統解釋是孫中山和蔣介石一脈相傳,是道統,卻沒有說明從「容共」到「心腹之患」,這個大矛盾是如何解決和「統一」的?
假如孫中山沒有中道崩殂,國民黨會繼續「聯俄容共」,南北對抗,北伐,不會有「寧漢分裂」、「清黨」?那麼國民黨會在孫中山領導下,「統一的」國共兩黨會往哪個方向走?—— 這也是中山先生逝世後,國民黨內部最大的爭辯,甚麼才是「孫中山遺教」?誰才是真正「遺教的承繼者」?國民黨左派和右派,各有各自的立場和說法,到今日都沒有解決,假如你我有此歷史興趣。
北伐時,為甚麽會寧漢分裂?如果依據「黨治」原則,武漢國民黨政權是正統的,而南京政府則是非法、叛黨的。武漢的左派政權可以繼續以「孫中山遺教」繼𠄘人自居,繼續以孫中山的三大政策:聯俄、聯共、扶助工農,而挾持、部勒黨人。
武漢的國民黨左派政權,要在「馬日事變」後,才覺悟到國民革命軍的軍官團有太多來自地主家庭。國民黨左派結合共產黨所實行的「土地政策」,消滅「土豪劣紳」,扶助共農的階級革命,尤其是在湖南省的「清洗」、土地革命,必然會禍起蕭牆,黨毀國亡,因而決定和平「分離」共產黨(分黨而不是清黨),這是掩耳盜鈴,拋棄「孫中山遺教」的開始。被分離的共黨憤而聚眾叛亂,而有所謂的「南昌暴動」,這是共產黨首次有自己的嫡系部隊,清一色自己的幹部、軍事組織和指揮系統的開始:民國16年八月一月南昌暴動,也是中共的八一建軍節。
國民黨左右派「分黨」和「清黨」之後,武漢政府也移往南京,蔣介石和汪兆銘下野,左右共治。共產黨也為此大革命的失敗、共產黨人的犧牲,而清算「國共合作」策略的始作俑者「中共家長」陳獨秀,稱其為「右派機會主義者」、是「托派」。接著在江西瑞金,建立紅色根據地,「落草為寇」,進行農民革命,並在「白區」秘建地下黨,秘密召訓五四學生運動後,激進左傾、反帝的「時代青年」,互相支援呼應。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斯主義者,有共產國際的理論學說、有來自俄共的援助和顧問。他們不需要孫中山,倒是孫中山需要他們。中共對孫中山的觀點倒是頗為一致,眾所週知中共認為孫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國民黨左派是孫中山三大政策(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𠄘繼者,是可以合作的對象。孫中山在黃埔軍校講授「三民主義」時,稱他的「民生主義」是「共產主義」,又對於部份國民黨員對共產黨有介心,深不以為然。
中國國民黨曾申請加入共產國際兩次,都被婉拒,那麼到底甚麼是孫氏的「革命」?甚麼是「中山遺教」?孫中山先生若不早逝,大概不會有「分黨」、「清黨」和「剿共」,也不會有人會說「共產黨是心腹之患」。我們現在反思歷史,我們大概可確認孫中山是親共的左派政治領袖,非常推崇更樂於學習馬克斯主義、俄共理論和共產國際的革命經驗。
孫中山會不會因為「親共」而樂於當共產國際世界革命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一份子?-—- 或是影響國民黨慢慢演變成社會民主主義者,放棄(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有如德國社會民主黨,最終和共產黨分道揚鑣,甚至分庭抗禮。
我們可以確定的他大概不會說「安內必須攘外」,他是歐化的左派智識份子,足夠的國際觀,反對帝國主義,不會把日本的「明治維新」,富國強兵,為己謀,看在眼裏:他會親日是難以想像的。那麼如何從「聯俄容共」脫身,放棄十九世記歐陸左派的政治大傳統?他會想到為了處理他「聯俄容共」的歷史錯誤,他必須當個類似德國社民黨伯恩斯坦的「修正主義」者?
只有需要孫中山當圖騰的國民黨才需要有個「孫中山遺教」,因此國民黨有責任回答「遺教」的問題。我們可以勉強說國民黨「分黨」、「清黨」、清洗共產黨,有如社會民主黨「民族派」在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取得魏瑪共和國執政權時,(在所謂德國的十一月革命中),對社會民主黨激進左派和共產黨的流血鎮壓。
國民黨在流血鎮壓清黨之後,孫中山遺教就水露石出,恢復其原先面貌,而被拋棄了嗎?那麽為甚麼有十三路軍的「閩變」,建立人民政府,有承繼聯俄容共、反帝反日的強烈訴求;和江西瑞金的共黨政府互為觕角。那麼西北軍親善俄共、左傾的馮迎祥部隊?山西的嚴錫山部眾?居心叵測的廣西桂系軍人和廣東的地方軍人,都有意或無意識援用是孫中山主義的遺緒,對抗南京中央。
中原大戰勝利後,南京的國民黨中央為了清除孫中山「聯俄容共」殘留的影響,極力建構國民黨新的右派意識形態。援用武昌革命前的非孫系、反共的老國民黨員、北洋政府的官僚、反共、立憲派、知日派,形成右派大聯盟,攘外必先安內,剿共先於抗日。黃郛、張羣、楊永泰是知名人物:溏沽協定、何梅協定、冀察政委會,都是國民黨中央阻擋日軍進略華北的緩兵之計。
政學系楊永泰老國民黨員、北洋政府的官僚、反共、親日派,反孫中山,「攘外必先安內」之暢言者。國民黨內的革命派聯合中國共產黨發動西安事變,事變前一個月,剿共的湖北省主席楊永泰被刺(據說是國民黨CC派特務組織下手的),是不是意外?還是無可得知的秘謀?當時世言:十個省長有九個是政學系,許多剿匪行營主任也多是政學系的人馬。
西安事變被扣的蔣介石本會在張、楊叛軍和共產黨的公審下,槍決。俄共史太林搶救,他要中國有足夠威望和實力人物,在東線纏住日本軍閥,令關東軍不能北上西進,入西伯利亞。毛澤東在「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對訪華的日本政界人士說:應該感謝日軍侵華,中共才會有時間壯大,席卷中國大陸。蔣介石稱中日第二次戰爭是中日兩民族的不幸。這都是實話實說,回復歷史原貌。
孫中山當時若仍在世,他會槍口對外,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還是為共產國際在東線阻擋日軍?還是反其一生志業,像寫他遺囑的汪兆銘,另有所思?或許汪某要像佛朗哥將軍在西班牙內戰時雖接受希特勒援助,卻不捲入德意軸心,躲開二次世界大戰的塗毒。國民黨的汪北銘是不是有此能耐?西安事變時,汪在柏林,和納粹政府高層一定有所溝通,這些詳細內容都有待未來歷史學家的努力。
不管如何,國民黨左派(所謂「革命委員會」)已成歷史灰燼。國民黨右派在「西安事變」前有改變歷史的機會,可惜張學良、楊虎臣的叛亂,志不得伸。想想如果沒有「西安事變」,第六次「圍剿」成功,中華民國命運會有如何機會?
胡適先生一代學者,有著儒家溫厚性格,也憤憤不平,稱張某為「痞子」。張某人在李總統釋放之下,不回中國大陸,卻願在檀香山終其一生,大概西安事變之後,中華民國命運的轉變,張某一定歷歷在目,椎心泣血,—- 中國近、現代史眼前看來像似結束,一個殘民以𢌥的獨裁霸權出現,這是當年「愛國的」革命、前進人士所希望的嗎?求仁得仁無所遺憾乎!
作者: 韓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