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化部長、知名作家龍應台,18日在《紐約時報》投書,「北京未開一槍,已給台灣帶來裂痕」引發熱議。龍應台貴為暢銷書作家,文筆功力深厚無須多言。值得注意的是,在網路時代網路搜尋,就可能得到答案,不該睜眼說瞎話。
投書中唯一背景具體、且遭龍應台點名的棗農潘志民。在文中敘事主軸清晰,透過比對國民黨與民進黨執政下的兩岸關係,淡化中國進口禁令不說,暗指潘志民為兩岸關係不佳的受害者,因此不得不將主要市場由中國轉向日本。
龍應台還不忘精彩描述一段「原本甜美多汁的水果,在到達日本人餐桌時通常沒什麼味道」。如親臨現場咬下那口淡然無味的蜜棗,對台灣水果無法發揮美味感到扼腕。坦白說,稍有常識都能了解,水果出口外銷的重點在於提升冷鏈技術,如何鎖住水果原味,如樹上摘下般鮮甜。而索然無味的蜜棗真能外銷嗎?且蜜棗表皮未變黑,僅有味道改變?
比對文中棗農潘志民,應是指曾獲神農獎殊榮的棗農潘志民。但潘志民於2021年受訪時痛批,中國市場本來就「不靠譜」,只要當局一句話就可能被禁止進口。對比報導前後文,感受不到龍應台筆下的憤慨,反而凸顯潘志民對中國無理霸道的認識遠超龍應台,
針對當時台灣鳳梨遭中國無理禁止進口,潘志民被問及是否擔心蜜棗也被禁止?他強調,一開始決定外銷時,就先挑戰最難的日本市場,並強調「如果最困難的市場都可以,其他市場應該都可以打開,因為日本市場不只重視水果品質」。而據報導,潘志民所種植的蜜棗,7成內銷,3成外銷,2021年外銷中,日本市場4成,中國市場3成。
向來無法得知,龍應台是如何將各種元素揉捏進她的文章。一般多以論說文為主的時事投書,龍應台硬生生透過與朋友聊天的筆法,寫成親身經歷的散文體,不斷透過小人物的敘事,拉近與讀者距離,塑造故事真實感。不料,農民說法有疑義不說,精細鋪墊務實主義、抵抗無用論,再精準重述棄台論棋子說,甚至炸毀台積電、核電廠的玉石俱焚謠言。
故事結尾卻圖窮匕現,直述對抗中國與尋求和解(統一),戰爭與和平(統一)國民黨勝選兩岸關係緩解,民進黨保住權力則兵凶戰危,沒說出口的依舊是不統一難道選戰爭的老調。
作者/斯提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