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謊(lying),大概從人類學會語言後,即開始出現。尤其,進入網路世代後,各種資訊無孔不入且傳播快速、深廣,各種詐騙、假信息,真真假假,實讓人眼花撩亂,對錯難分,也扭曲了一般人的正常思考、生活,破壞了人與人之間該有的互信。
對説謊較系統性的觀察、研究,我想,應該是起自精神分析的心性發展(psychosexual development)理論。佛洛依德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發現小孩子的思考模式似乎與大人不同。幻想,在兒童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除了可以暫時解除自己難以面對的困境外,最重要的是,藉此嘗試著在未知、複雜的外在環境變化中,學習如何應對、前進及培養現實感。與佛洛依德差不多同時的美國心理學先驅 G. Stanley Hall,受了精神分析概念的影響,投入.兒童發展的長期研究,並在十九世紀後期,在醫學文獻中,首先提到假性遢輯幻想(pseudologia fantastical)的名稱和概念,對美國的心理學發展,貢獻鉅大。
他發現,假性暹輯(pseudologia)的思考方式,在小孩的發展時期相當常見。但,小孩由假性邏輯的幻想所產生的説謊,範圍相當狹窄 ,與成人亦明顯不同。通常,它的動機相當明顯,以讓自己暫時脫困為主,也很容易被理解/辨認。且,一旦被識破,通常即會停止。相信,大家應該還記得小時候碰到不喜歡的事,會説自己頭痛、肚痛、不舒服等小謊來廻避?;當挨媽媽駡了,你不是會幻想自己是被拋棄的小可憐?;當碰到不如己意時,你不是會幻想自己具有十八般武藝,甚至是小公主、小王子,找到了一個happy ending?大多數的小孩,如你、我等,不就是在此種交織短暫的假性暹輯幻想中,跌跌撞撞的培養現實感而長大?
對此種現象的進一步探討,傳統的精神醫學並無多大興趣。認為小孩(尤其,在七、八歲以前)此種假性暹邏的説謊,在成長過程中相當常見,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她們除了利用它短暫使自己脫離難以面對困境外,得以學習現實感(幻想和現實的差別)的養成而繼續成長。它並不屬於「病」(disease or disorder)的範疇。
反而,G. Stanley Hall對此現象的長期追蹤、觀察、研究,發現有部分小孩在成年後,其説謊/假性邏輯的幻想/説謊不僅持續保持,其目的、內容亦呈現各種變化。甚至,習慣性的以欺騙他人(違反社會規範或違法)來獲得自身的利益。其中,以謀取經濟利益最常見。此種病態性的説謊,為了謀取自身社會、政治利益,亦時可看見。也造成了社會的不安。因此,對此問題的持續研究,逐漸成為心理學的新興領域,也引發了社會學、犯罪學及司法精神醫學專家的關注。
由於精神醫學並未將此種脫離常軌的現象/行為列入疾病診斷,因此,對它的描述,差異很大。從強迫性説謊(compulsive lying)到習慣性說謊(habitual lying)等皆有人討論。近年來,心理學、社會學和犯罪學等專 似乎有將它歸類為病態性説謊(pathological lying)的趨勢。
我自己有遇過二次遭受詐騙的經歷,皆在近二十年前,社會詐騙早期。第一次是,我接到電話説我沒繳電話費。我說我都按月繳了。他説你打電話問問電信局,我按他給的號碼打了,(電信局)告訴我已繳清,沒問題。接著,再接到剛打來電話的人來問結果。我告訴他,我已確認已付了。他就告訴我,他們是警察,正在辧新莊的一個大詐騙集團洗錢的案件。看到你的電話就在查獲的名單上,才打電話詢問。然後,要我(依其給的號碼)打電話問承辦的檢察官。幾經轉接,終於出現檢察官。他告訴我他們正在祕密調查一宗複雜的大型詐騙、洗錢案,必須保密。為了洗清我的嫌疑及保障存款,需要我的存簿帳號凍結以免被盜用。我拿了常用的存款簿
,依他的指示將帳號及存款明細告訴他。他又問我有沒有其他帳戶,要我去找來全部告訴他,比較安全。我被轉來轉去的電話和找存款簿,實在被煩死了,也有點生氣。就打到某個單位(忘掉是那個單位了)想去問淸楚,結果接電話的人給我一個專線電話號碼叫我直接去問。打通後,對方未聽完我的敘述即告訴我那是詐騙電話,叫我不要理他。平白被折騰了一早上。當天,一直有多次來電,我就通通不接。
第二次,是在幾星期後,我接到一位(自稱)醫院急診室護士的來電,問我有沒有給某位病人開立疫苗注射的處方。我説沒有。她就説她們也覺得奇怪,怕你的簽章被盜用才打給你。接下來,她要繼續講如何配合追查時,我就把電話掛斷。這次,僅歷時不到幾分鐘。以後,亦斷斷續續會接到內容不同的類似電話。不過,我總在聼了開頭覺怪怪即掛斷,不再回應。
病態説謊,因受害對象異質性大(heterogenous,即受害者的個別屬性、人格特質及各種現實條件等等的不同),加上説謊者的目的、方法及內容五花八門辨認及分類不易。型態及內容層出不窮,因此,它的有效防治有其實質上的困難和局限。截至目前為止的初步研究結果,大概有幾個較核心的現象/癥兆:
(1)説謊行為的內在動機,較不易由外在顯露的現象看出,例如,
謊話的內容不斷的持續扭曲、編織,甚至,有幫兇配合等;
(2)謊言故事的編織內容,以利己為主。例如,將自己塑造成受害
者或英雄。前者,可藉此搏取同情而獲得利益;後者,則透過
塑造自己的優越形象,如,自己具有特殊能力、權力或與有權
勢的人具有特殊關係或擁有巨大財富等等,以騙取不當利益;
(3)此種説謊現象,常呈現慢性/長期化而成為「習慣性」行為。
從我自身得到的教訓和上述專家們提出的初步説明,也許,多少能給大家在面對病態性説謊做一個簡單的參考。如果有興趣,不妨對近來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的三個事件—黃琪詐騙事件、柬埔寨詐騙事件及蔣萬安姓「蔣」或「章」之爭論,試試自己的觀察、分析。前二件,明顕的,是以經濟(詐財)為目的的病態性說謊。前者,是以高智慧的個人犯罪為主。詐騙的手法較高明(連陳前總統都曾被騙遇),波及的受害人有限(以少數有錢、有勢的人為主),影響的層面也較小:後者,以小型團體及黑道介入的犯罪為主。詐騙的手法較粗糙(不需經驗,即可赴外工作領取高薪),波及的受害者較多(以較低階層之青年為主),其手段之兇狠(集體行動控制及高壓暴力)亦罕見。如果,可以得到主謀者的過去史,相信説謊/詐騙的行為應早已發生且不斷升級,只是,不被外界正視或輕輕放過而已。事實上,一般以經濟為主的病態性説謊,被拆穿通常只是時間問題,主要癓結,就在於司法對這些「累犯」是不是縱放而已。至於,蔣萬安姓「蔣」或「章」竟能引起如此大的爭論,則讓我難以理解。,以目前的醫療水準,只要蔣孝嚴、蔣萬安抽一點血,和蔣家比對一下DNA,有那麼困難嗎?還用得著那麼多爭議嗎?
病態性説謊,似乎已逐漸成為現代社會中升斗小民抹不掉的陰影。媒體的渲染加上網路的興起,正在扭曲、撕裂人與人之間原該有的信任和善意。尤其,外力及政治因素的強力介入,假新聞、假信息滿天飛,更使情況雪上加霜。如何避免或減少其造成的禍害,除了靠個人的警覺外,也許,長期的社會教育,讓一般人民具有起碼的覯察能力和暹邏概念以辨別是非,是一個該努力的方向。
多年來,我已習慣不接未顯示來電姓名的電話和手機,Line也純用於家人、親人的相互連絡。電視,是選擇性看一下新聞和評論。網路,則是每天看一下BBC。除了google查一些資料外,就看看日劇和歐美劇。因為,來日不多。我實在厭煩了應付那些無聊的廣告和詐騙電話,也不想看到那些明明滿肚壞水,卻常披著正義的外衣拿著假信息到處咆嘯的政治人物、學者、名嘴。我的腦筋較簡單,只相信依自己的良心,每天努力去生活,才是真正避凶趨吉之道。要作夢,就偶爾買幾張樂透,像小孩一樣,享受幾天假性邏輯幻想的樂趣就夠了。
作者/楊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