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解散之後,台灣的轉型正義工程表面上看起來有各部會來承接繼續推動,實際上卻儼然化為一項可有可無的工作,不但各部會在做什麼(如果有做任何事情的話),鮮少主動對外透露,對於轉型正義的短、中、長期工作,也未見任何具體規劃。
轉型正義工作中又以「威權象徵處置」最貼近民眾生活,畢竟威權象徵的大宗:蔣公銅像,就豎立在大眾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舉凡公園、路口圓環、校園等都可以見到他的身影。這種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的「威權遺緒」,正是見證臺灣轉型正義成敗的一項重要指標。過去,在有專責機關推動轉型正義的情況下,威權象徵處置的成果可以說是差強人意,這當中有各種問題,例如某些機關公然抵制、曲解法令,而促轉會本身也未能夠帶領社會討論,辯論在民主時代繼續在街頭、校園豎立蔣公銅像的意義,導致最終在解散前,仍遺留為數甚多的銅像待處理。過去失敗的經驗,接手的內政部不僅沒有學到教訓,反而進一步將最需「炒熱話題」的業務,轉化成一般行政庶務。過去這半年多以來,僅頒佈一個「內政部推動威權象徵處置補助作業要點」,給予一件最多十萬的補助,彷彿補助是解決問題的萬靈丹。除此之外,對於該項業務的進度,外界更是毫無所悉,這也是當前各部會執行轉型正義工作的通病,就是資訊不透明,導致外界難以監督也無從監督。
就以蔣公銅像的處置為例,最基本的資訊不就是銅像的分布與數量?近日,若非透過臺北市議員的揭露,外界才得知臺北市政府轄下還有多達60座銅像待處置。而其他縣市的狀況又是如何?中央機關管轄的銅像,數量與分布又是如何?現在可以說是一團謎。再者,內政部既然作為業務的主管機關,就不能只是放任大家自行處理,而是必須負起引導的責任,否則,難以想像有多少銅像的管有機關願意「主動」來處理這些「燙手山芋」。
就像近日臺北市議員關心市內蔣公銅像的處置,主管機關的內政部卻毫無聲息,彷彿這跟他沒有關係一樣,令人錯愕。威權象徵的處置,當然會引發一些社會爭論,但這是推動轉型正義過程中的必經之路,世界各國的經驗皆然,絕不能因為怕爭議而就縮手不做,若真如此,其實行政院的推動轉型正義會報可以廢一廢了,因為每項轉型正義工作會遇到類似問題。新上任的臺北市長蔣萬安,之所以可以在這一題上可以打模糊仗,不也正是看到民進黨中央政府自己也無心處理,既然如此,他又何必參戰。正本清源之道,民進黨若有心推動轉型正義,就該帶動社會討論,沒有爭論就不可能前進,望執政者能聽進去。
作者/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