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正紀念堂「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展覽開展的隔天,國民黨立委蔣萬安就拋出中正紀念堂改名為「台灣建設紀念館」的想法,引發各界議論。
蔡英文政府已經上任要滿六年,一個在大選期間將「轉型正義」作為重要政見的政黨,六年來對於「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始終圍繞到一些枝微末節的地方打轉,例如停播蔣公紀念歌、停售蔣中正文創商品、修改文宣摺頁說明等等。即便是近日推出「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作為常設展,要平衡現行展覽過度偏重蔣中正「豐功偉業」的一面,改為「功過併陳」,老實說仍是不夠的,只要整體園區的空間設計沒有改變,銅像沒有做任何處理(不論是移除還是其他方式),中正紀念堂就不能夠說是有「轉型」。
至於蔣萬安所提出的「台灣建設紀念館」,更是一個與轉型正義目的毫不相干,甚至是相違背的提議。根據蔣萬安的說法,這個「台灣建設紀念館」是要用來感念兩位蔣總統過去在保衛中華民國、推動台灣發展上不可抹滅的貢獻,對於兩位蔣總統過去在白色恐怖時期人權侵害的作為卻隻字未提,骨子裡跟現行中正紀念堂原有的展示脈絡並無不同,透過所謂的「正面事蹟」來掩蓋所有過去兩蔣各種不法、不當的作為。這與轉型正義所欲追求,平復威權統治時期的人權侵害可以說是毫不相干,甚至有引導人民忘記威權歷史的作用,若非無知就是邪惡。
中正紀念堂的「轉型」絕對不是改個名、推個展覽就可以解決的,上一回民進黨執政改名為「臺灣民主紀念園區」就已經證明是個失敗的改革。轉眼間又過了15年,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實需執政者大刀破斧來處理,不論是促轉會所提的「反省威權歷史公園」,或是國史館館長陳儀深倡議的「歷任總統檔案館/圖書館」,重點都在於必須根本性的翻轉既有中正紀念堂的威權空間脈絡(首重的當然是銅像),「重構紀念敘事」,中正紀念堂不只是改名這種表面功夫而已,而是徹底地改革其內在的結構。
作者/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