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以市政府名義宴請中國企業高層引發關注,市府堅不透露與會人士名單,卻遭爆料皆為中國企業在台重要人士,另外傳出由立場鮮明的工總秘書長蔡練生牽線,再次讓柯文哲陷入政治人設崩壞的窘境。
猶記得柯文哲2014年選後幾場讓人記憶猶新的政治大戲,延續新政治風格的套路,舉凡在專訪節目中批評政商關係很高雅,我給你一個方便,你給我回饋,就像「用刀叉吃人肉」。
以及這次讓人詬病,所謂任何形式聚餐或行程,都要確實上網登錄,「我今天晚上跟誰吃飯,你有寫,我就相信你,你不寫我就開始懷疑你了。」皆精準命中多數民眾對政治的負面想像。
平心而論,競選與維持形象的策略,建立在訴諸大眾情感的致勝之道,大部分公開場合,無法給政治人物宣揚或形成合理看法的機會,這是不分你我都必須反思的部分,特別民眾對於政局奇聞的感興趣程度遠大於枯燥的政策本身。
當時柯文哲要重寫「臺北市政府公務員廉政倫理規範」完美的說法,要求把市府一切攤在陽光下,一方面暗示前朝不光彩的部分,另一方面為自己設下清廉透明的典範,方便日後自吹之用。
有趣的是,時任的政風處長說得清楚,公務員本該避免與利害關係的廠商或關係人有聚餐、收受、關說等行為。直白說,柯文哲所謂新政充其量就是新瓶裝舊酒,更可笑的是法規部分有如空中樓閣,究竟實際申報義務與權利基礎何在。
若最後依靠的是道德規範與「首長的首長」管理手段,就會鬧出由誰來監督市長行程的矛盾,與如今市政府堅不透露想坐等風頭過去的尷尬局面。至於宴請公司高層與大老闆的餐會本身本就是政治文化中公開的秘密,只有未經歷社會現實的選民才會相信。
坦白說,與企業餐敘不一定與貪污、關說有關,多數是傾聽民意、企業看法,試想一桌多人共餐真能合謀不法情事?政治人物與企業人士能共謀只有買賣影響力的生意,影響力是權力的反面,因為權力重建改造的往往是的偏好。
以此為出發點,經過長時間的磨合,才有可能發生民眾腦海中負面的政商關係醜聞。柯文哲不方便公開與中企餐宴的主因與他拜訪旺中蔡衍明董事長都走後門來類似,政治立場的轉彎與投機不利自身形象。更重要的是破壞選民對於自己的信任,因此坐等風頭過無疑是最好的解方,但柯文哲版「與誰來晚餐」不會劇終,隨著年底選舉到來,柯文哲與大老闆的餐會只會多不會少。
作者/ 陳冠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