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傳說「上班腦霧,下班恢復」,可謂有幾分道理的玩笑話。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爆發兩年以來,全世界已經累積好幾億的康復者,有些人便出現腦霧等後遺症。最近發表的 2
項美國研究,報告感染者痊癒超過一年後,心血管、腦神經出問題的機率顯著上升,值得重視。
SARS二世冠狀病毒(SARS-CoV-2)主要在呼吸道生存,最直接入侵的是鼻咽喉肺,但是也會影響其餘器官,腦、神經、心血管、肝、腎、消化道等不同部位都可能受災。
隨著感染後康復生還的人數不斷累積,它帶來的後遺症症狀千變萬化,傳言持續增加。如喪失味覺、腦袋昏沈、精力枯竭等等。可以將所有後遺症統稱為「Long
COVID」,但是我們目前為止的認知可謂一片模糊。
Long COVID
沒有被普遍接受的明確定義,也不清楚影響的程度,猜測不少,卻往往缺乏可信賴的病理解釋。如果把一大堆曖昧不清的觀察,都混在一起統稱 Long
COVID,將永遠搞不清楚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哲人曰:相關不意謂因果。但是觀察到關聯性,常常是後續研究的開始。隨著較為清晰的資料和分析問世,我們終於進入比較踏實的階段,能探討康復者受到長期影響的問題。
新研究的資料來自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U.S.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的紀錄,人數不少,有數百萬人。分析對象來自瘟疫爆發的前 10.5
個月,那時幾乎沒有疫苗,因此絕大部分感染者未注射疫苗。同一時段約有 15.4 萬人感染,580 萬人沒有感染,另外還有 2017 年的
590 萬人樣本一同比較。
這群人平均 63 歲,超過 70% 是「白人」,90% 為男生。簡單說主要就是老白男。他們的情形未必和其他人一樣,但是也有參考價值。
「腦」方面分析得知,在康復超過一年後,出現神經醫學失調症狀(認知衰退、睡眠障礙等等共 14 項,只要有一項就算)的機率增加
46%。例如比較輕微的腦霧,出現機率提高 80%,換算成每 1000 人平均,約增加 10.75
人。而感染時病情比較嚴重的住院患者,機率也相對更高。
「心」方面分析 20
項心血管疾病,像是心律失常、中風、血栓等等,發現多數症狀出現的機率顯著增加,不同症狀增加的程度不一。和沒有感染過相比,沒有住院的人機率提升,住院過的康復者機率升高更多。不論是否具備糖尿病、吸菸等風險因子,痊癒超過一年後出現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都有所增加。
以上數據主要來自美國的老白男群體,而且感染當時幾乎都沒有接種過疫苗;他們感染的病毒品系,絕大部分應該仍是武漢最初,以及僅有 G614D
變異的初期衍生型號,和後來流行的 Alpha、Delta、Omega 等品系不同。
他們受到影響的狀況,和其他人未必會一樣。但是也足以支持,感染過
SARS二世冠狀病毒,確實會對心血管和腦神經系統造成長期負面影響,而且即使是不需要住院的輕症患者,也能觀察到風險增加。
然而,早已被清除的病毒感染如何持續影響人體,為什麼超過一年後依舊作祟,目前所知仍相當有限。了解症狀的成因,對於預防、治療多少能有幫助。
另外有待解答的重要問題是,這些後遺症會持續多久,是隨著時間過去逐漸減少,或是延續十幾二十年?假如後遺症愈持久,也將有愈多人受到影響,還會加重整體醫療的負擔。它們都是值得持續追蹤注意的問題。
作者 / 寒波
Risks of mental health outcomes in people with covid-19: cohort study
https://www.bmj.com/content/37
COVID-19 patients face higher risk of brain fog and depression, even 1
year after infection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
Long-term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of COVID-1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
COVID-19 takes serious toll on heart health—a full year after recovery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