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上週簽署國會兩院通過的「國防授權法」。法案闡明美國政策是提升軍費並維持印太實力,以強化抗衡中共軍事競爭、阻止中共武力犯台;其中對台灣安全著墨不少,包括維繫台灣充足自衞能力、與台灣軍隊共同操演、建議邀台參與明年度環太聯合軍演、依據「台灣旅行法」促進美台官員戰略交流、關切中共施壓美洲國家對台斷交等。此一法案再度增加台灣國際助力,是十二月初美國與歐盟高階對話「美歐均日益關注中國施壓、覇凌台灣及立陶宛,美歐雙方在加強與台灣的合作上有共同利益」後,進一步落實「加強與台灣合作」。
而「國防授權法」關切中共施壓美洲國家對台斷交,目的是減少乃至去除台灣國際阻力,類似美國聯合民主各國維持印太實力,以「阻止中共武力犯台」。在美國邀集全球一百多民主政體舉辦首屆「民主峰會」時,尼加拉瓜二度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與中共恢復邦交,這絕對是對「民主峰會」不邀中共與會的報復。當時白宮就批評:「尼國政府這項決定使該國人民失去了台灣這個可靠、民主的夥伴,我們鼓勵所有在乎民主、透明、法治及促進經濟繁榮的國家,擴大与台灣往來。」
果然白宮話一出口,原本曾表達將與北京建交的宏都拉斯總統當選人,馬上透過政權交接團隊表明新政府將繼續維持與台灣邦交。由此可見,美國要增加台灣國際助力,必然也需減少乃至去除中共主導、對台灣不利的國際阻力。
中共對台灣種種施壓、霸凌,目的是要消滅台灣,強奪台灣優勢科技產業鏈,控制第一島鏈,啓動爭霸世界、終結美國霸權、壓制日印澳、推翻普世價值的骨牌效應。美國及國際民主人士都看清了這點。因此在拜登簽署「國防授權法」次日,英國金融時報即指出,美國這是向中共展現七十一年前亞太最高指揮官麥克阿瑟揭示的「台灣戰略價值」,麥帥在一份最高機密備忘錄中以「永不沈沒的航空母艦」一詞形容台灣,力促杜魯門總統切莫讓中共取得對台灣控制,否則將危及美國戰略利益。金融時報也引述了三週前美國防部印太助理部長瑞特納在參院聽證時說的「台灣處於第一島鏈關鍵樞紐」「台灣對區域安全和美國不可或缺的國防利益至關緊要」。
更不必說,幾年前納瓦洛的《蹲虎》(中譯本《美中開戰的起點》)一書就有「台灣:永不沈沒的航空母艦」専章,指出「美國在很多島上都有先遣基地,而台灣的防禦就是第一島鏈的支柱和中心。」文中不只提到麥帥前述談話,還引用傳統基金會成彬及海軍學院吉原教授的地緣政治觀點,指「美國若疏離台灣,將為中共海軍敞開大門,讓他們暢行無阻,進入太平洋中心。」「如果中國能以和平或武力手段拿下台灣,就可將第一島鏈一分為二,並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前線布局切成兩半。這對美國亞太軍事布局是前所未見的不利。」
由於國際民主人士看清了中共的野心和企圖,台灣的國際助力也隨之增加。美國之外,如日本安倍晉三及防衛大臣岸信夫對台海和平穩定與台灣安全就關懷備至,安倍且再三說過「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也是日美同盟有事。」澳洲前任現任總理及國防部長也極度關切台灣安全,要國際協助捍衛台灣,並稱一旦台灣有事,澳洲願與美國一起行動。十一月初歐洲議會「特別委員會」訪問台灣,主席古斯曼更對蔡英文說,「我們此行要傳達的訊息就是台灣並不孤單,歐洲會與台灣站在同一陣線。」「我們兩週前通過的歐盟台灣政治關係暨合作報告已指出,台灣與歐洲是關鍵夥伴、民主盟友,未來應增進歐盟會員國與台灣經濟、科學、文化、政治及人民之間的交流,包含最高層級互訪。」
國際助力如此明確,台灣民意及政府相關官員的表現同樣差堪告慰。如台灣民意基金會近日發布年度民調,即顯示無論中共侵略台灣理由為何,都有六成以上國人願挺身為台灣而戰,其中越認同台灣民主的國人為台灣而戰的意願越高,年輕族群也較中老年族群更願為台灣而戰;而中共若是武統侵台,民進黨支持者有九成願為台灣而戰,國民黨支持者也有逾半願為台灣作戰。
再如中共國台辦近日預告,2022年台海局勢會進一步複雜嚴峻,不排除中方對民進黨當局的「謀獨挑釁」及外部勢力的「插手干預」,採取更尖銳、激烈鬥爭。這些話明明是中共無的放矢、「欲加之罪 ,何患無辭」,但台方陸委會的反應仍相當溫和持平,指面對中共的威脅與挑戰,政府的兩岸政策始終一貫,即蔡英文提出的「四個堅持」底線(不挑釁、不冒進、致力維護台海與區域和平穩定、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及民主自由)與「和平、對等、民主、對話」兩岸互動關鍵。台灣的維持和平穏定現狀,與中共的汲汲破壞兩岸和平現狀,各國只要看雙方政府的態度,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美日澳歐對台灣的國際助力正在加強,中共主導的國際阻力(尤其是國台辦上述對台的「更尖鋭、激烈鬥爭」)也在加重。美國智庫學者何瑞恩一週前《穏住台灣度過即將到來的風暴》一文即表示,「一年前中共得意的宣稱美國正在衰落、時與勢都對中國有利,但年底澳洲智庫公布的亞洲實力指數調查卻顯示,美國實力在上升,中國卻在下降。中國在已開發國家中的形象,堪稱正處於一九八九年天安門大屠殺以來的最低點。這使得中共可能更急於干預台灣政局、改變兩岸關係。」如何厚植國際助力,同時促成政府與民間協力度過這波風暴,無疑是未來數年台灣面臨的最大考驗!
作者 / 孫慶餘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原文出處:風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