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諱言,智庫類型的投書平台都可多少可發現政黨影子,因本就歸屬智庫底下。如藍營國政基金會「觀策站」平台,多用以政策論述與時事討論。但要說能帶起特定討論風向,為免太誇大功效
民進黨立委高嘉瑜遭男友林秉樞毆打案延燒,有關林秉樞涉及網軍的陰謀論風暴不斷擴大。舉凡媒體爆出的大筆金流、藝術品、偷打特權疫苗,矛頭似乎都指向林秉樞背景不一般,搭配與政商名人求救的訊息,整體故事看起來頗真實。
這恰巧就是陰謀論生存的基本要素,邏輯的合理、吸引人的細節,衝突且混亂的社會環境,人們思考上的比例偏誤,容易傾向重大事件背後有複雜的因素。直白說,人都直覺事情背後有「貓膩」源自對不同領域的不熟悉與好奇心
林秉樞的法律問題明確,無須多言。問題在網軍疑雲該如何處理?特別關於公關行銷延伸的政治行銷爭議由來已久。主要政黨都互相指控有網軍。
首先定義就模糊不清,專欄作家是否就為網軍,頭像露出但使用筆名與完全匿名是否一樣。第二,發表平台有無限制,多重帳號發表於ptt與本名在網路媒體刊登文章能否等量齊觀,紙本與網路媒體投書也算網軍或業配稿件。第三,素人與專家學者甚至網紅名人發表言論,哪個可歸類為帶風向。
此外,風向有這麼好帶?無視民眾的媒體識讀與民主素質不說,其他媒體內控選材、討論方向如何由少數人操控。假設成功帶風向能夠轉換為金錢利益,試依點閱率、曝光程度計價。如何掌握成本與支出。
不用仔細觀察,就會理解不少林秉樞案後續與網軍連結的爆料,忽略些重要細節,更流於過度牽扯與平台間的關係。
不可諱言,智庫類型的投書平台都可多少可發現政黨影子,因本就歸屬智庫底下。如藍營國政基金會「觀策站」平台,多用以政策論述與時事討論。但要說能帶起特定討論風向,為免太誇大功效。
以再度被連累為網軍產地的「思想坦克」為例,閱讀人數少則百人內,多則上千至多僅萬人點閱,若真要商業化檢討績效指標,恐怕早被退稿,何況以擴大影響人數為目的帶風向。
此外,為擴大討論面向,突破彼此同溫層。網路媒體間轉載相當平常,思想坦克亦和聯合新聞網鳴人堂合作。並不一定如某議員質疑有特殊目的,仍要觀察文章品質。遑論。部分平台給予專欄作家頭銜,是為更好介紹素人作者。與過去所謂大專欄作家有別,請別把網軍與投書、網路作家混為一談。
作者 / 陳冠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