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市合併最大的癥結,在於政治版圖的現實,合併之後未必能順利升格為第七都,但縣市首長減半,立委選區也必須要重劃,貿然合併猶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方政治的現實因素會導致新竹縣市合併不見得比較好,還是維持現狀最為理想。
新竹市長林智堅在第二任期,拋出「新竹縣市合併」的想法,在地政壇傳出是林市長欲有成為胡志強第二的政治企圖,竹市或竹縣議員反彈聲浪甚為激烈,甚至也有在野黨立委提出修改地方制度法中,關於直轄市人口125萬的門檻,甚至有「竹竹苗合併爭取為台灣第七都」的倡議,但筆者認為這些倡議都沒有認真考慮地方政治的現實因素。
新竹地區飽受兩個地方政府意見不一致的困擾
筆者曾經住過新竹市一年,因就學和工作因素參與園區和輕軌的政策規劃,深感新竹縣、市在城市治理方面是密不可分的,包括國道1號五楊高架向南延伸、民生用水、垃圾問題等,常被兩個地方政府意見上不合致,而導致相關規劃破局的結果,對縣市共同政策議題及城市發展造成諸多困擾,各項議題都不必疊床架屋。
由於新竹縣市的執政權如今分屬不同政黨,加上其他在野黨(民國黨、時代力量、民眾黨、綠黨)在新竹地區的得票率歷來也頗有斬獲,在部分議題上難以開誠布公,但新竹縣市屬同一生活圈,無論在放颱風假或交通規畫、輕軌交通建設上,倘若都有兩套標準所制約,其實對在地的新竹人來說時常深受其害。
新竹縣市合併現實面上有急迫性與必要性,倘若辦理地方公投也會得到相當支持。例如,困擾新竹縣市民眾多年的垃圾清運議題,大新竹區僅竹市擁有焚化爐,倘若縣市在合併之後,新竹縣區就能較容易解決垃圾問題。
加入苗栗合併升格第七都?整體財政資源未必會增加
新竹縣市對爭取成為直轄市是有初步的共識,只要能爭取更多財源、提升城市能見度,且中央能合理平均分配資源、力求區域平衡,讓地方有足夠空間發展,新竹縣市樂觀其成,但是否加上苗栗成為竹竹苗合併,政治上很難成為地方共識,即便竹竹苗地區向來是客家人的大本營,但客家人的宗親分歧更是嚴重。
筆者查詢內政部網站,發現新竹市八月底人口超過45萬人、新竹縣八月底人口超過57萬人,縣市合併加起來也才不過百萬人出頭,倘若把苗栗縣的竹南鎮、頭份市也納入也才接近122萬人,距離地方制度法規定直轄市125萬人口只是時間問題,但新竹縣市對併進去苗栗縣的意願不大,苗栗縣根本也不會將竹南及頭份納出成全新竹縣市合併升格。
或許有讀者看到這裡會質疑,竹竹苗共同合併升格不好嗎?試想,這個竹竹苗直轄市成立之後,面積比高雄市還大,但人口密度跟連江縣差不多,而台灣會出先台北、新北、桃園、竹苗、台中五大直轄市連結在一起的世界奇觀,雖然爭取竹竹苗縣市合併主要目的為了爭取更多中央資源,但竹竹苗與直轄市規模仍有落差,合併後所得到的資源增加有限,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得又少,恐怕仍難與直轄市平起平坐。是
園區工程師族群對縣市合併並不熱衷
新竹縣市近年來成為全台人口淨移入最快速得地區,全拜新竹科學園區的產業效益所致,但從竹科工程師角度來講,竹科周圍本來就是一個大生活圈,工程師家住新竹市、竹北市、竹東鎮、寶山鄉,甚至從桃園以北當通勤族的更多,繞著新竹科學園區成為一個很大生活圈。
以竹科工程師角度來說,峨眉、尖石、關西、五峰都成為一些其實可有可無的地方,還會涉入沒完沒了的地方派系的利益結構影響房價。例如,新竹市是閩南人,施家班、西許派、各家宗親會已經是彼此角力又合作的地方派系;新竹縣則是客家人為主,那就更重視宗親會了,竹科工程師通常不願意自己的生活圈與這些地方派系的利益結構綁在一起,糾纏複雜。
尤甚,筆者認為新竹縣市合併最大的癥結,在於政治版圖的現實,合併之後未必能順利升格為第七都,但縣市首長減半,立委選區也必須要重劃,貿然合併猶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方政治的現實因素會導致新竹縣市合併不見得比較好,還是維持現狀最為理想。
作者 / 林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