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揆、官員、立委帶頭吃鳳梨鼓勵內需採購固然是好的示範,但中國之後選擇發布「檳榔禁令」時,就很難想像官員或委員帶頭吃檳榔了。是以,治本之道在於政府應當檢視台灣農業貿易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歸納出類似農產品出口至中國會遭遇類似鳳梨案件之情況,並預作常態化的回應機制。無論透過兩岸談判抑或WTO申訴,宜當建立常態化之回應機制增加談判籌法,以防對岸再次的偷襲,建議可作為政府研擬對策之參考。
今年初中國以查獲有害生物為由,片面暫停台灣鳳梨外銷之禁令,頓時讓鳳梨農家損失慘重,當時國內政府推出一連串鳳梨內銷或政府官員鼓勵民眾採購鳳梨的方式渡過難關。尤甚,鳳梨禁令雖是兩岸政治問題,但日後包括:檳榔、蓮霧、釋迦、葡萄柚、柳橙等農產品,未來亦可能面臨各類禁令之狀況,當農產貿易被作為政治操作籌碼,企圖影響2022地方縣市長選舉抑或2024年總統立委大選。
遏止台灣國際生存的目的:中國採取鳳梨禁令的由來
今年2月26日,中國海關總署突然以查獲檢疫性有害生物(介殼蟲)為由,並不採取國際規範有關當地溴化甲烷燻處理或整批退貨,無視於台灣方面早已提出防止蟲害的防治措施,刻意採取提高政治對抗姿態,無預警地將自3月1日起全面暫停台灣鳳梨輸往中國。
當對岸採取禁止鳳梨盡出案例一出恐非單一貿易爭執之事件,而是對岸選擇農產品做為制裁標的,預埋未來以弱化台灣農業出口之意圖,造成台灣內部社會矛盾衝突之一系列政治操作,作為操控選舉結果的工具型事件,目的是讓台灣警覺中方可能在經濟上制裁台灣,達到對岸遏止台灣國際生存之政治目的。
按照正常WTO國際貿易規範之經驗,中國關切台灣鳳梨滋生的三類介殼蟲,可依據在輸入地經溴化甲烷燻處理後輸入,尚無須終止進口暫停貿易之必要。在時間議程上,台灣於2020年10月19日採取強化檢驗農產措施且符合中國方檢疫規定,且2021年2月25日我方亦透過雙方協議平台請對岸取消禁令顯得突兀,然對岸仍於3月1日單方面暫停台灣鳳梨之輸入,對岸透過禁止鳳梨進口進行政治操作,真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慎防鳳梨禁令對台灣農業衝擊面
根據台灣農委會統計資料,2010年之後台灣農產品出口值逐年提高,2019年為最高點至55.8億美元,2020年受疫情影響出口值下降至49.1億美元,主要出口國家前五名分別為中國、日本、美國、香港、越南等國家地區,農耕產品為農業出口最大宗。不過,台灣農業發展的面貌多半是需要政府政策支援協助,以致於台灣農業愈來愈與政治議題相關。在此特殊背景下,中國當局意圖選擇農產品做為制裁對象,可在台灣社會層面、農產層面、選舉層面所衍生的政治衝擊效果極高。
尤其鳳梨是南台灣重要經濟作物,年產量約42萬公噸,每年外銷量約4.5萬公噸,其中有95%是輸往中國,且相關的檳榔、蓮霧、釋迦、葡萄柚、柳橙等輸往中國之市場占比也超過九成。事實上,台灣鳳梨輸至中國大陸自2020年迄今出口檢疫合格率達99.79%,此季節正值台灣鳳梨進入盛產季節,對岸突如其來的出口禁令,對台灣產業帶來嚴重之刁難,倘若我方農業對中國市場出口下降,兩岸貿易條件指數也將下降,台灣農民的生產成本將大幅上升,農產貿易恐將衝擊台灣內部社會在政治議題之突破點。
中國此次鳳梨禁令確實有違反WTO規則中,有關使用絕對禁止手段之原則,向WTO提告是台灣可行使的權利。然而,若向WTO仲裁所需調查時間較長,對農民的衝擊緩不濟急,而且走向國際仲裁,恐怕也會加劇兩岸緊張關係,因對岸並不願意在國際組織場域上與台灣涉及任何有涉及國家主權之爭議,且對岸對相關農產品所採取的報復打擊層面可能更廣。
台灣應預作常態化的回應機制降低農損的衝擊面向
職此以觀,閣揆、官員、立委帶頭吃鳳梨鼓勵內需採購固然是好的示範,但中國之後選擇發布「檳榔禁令」時,就很難想像官員或委員帶頭吃檳榔了。是以,治本之道在於政府應當檢視台灣農業貿易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歸納出類似農產品出口至中國會遭遇類似鳳梨案件之情況,並預作常態化的回應機制。無論透過兩岸談判抑或WTO申訴,宜當建立常態化之回應機制增加談判籌法,以防對岸再次的偷襲,建議可作為政府研擬對策之參考。
作者 / 林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