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台灣第一張照片」究竟何時、何人所拍,我們還不知道答案;所幸,台灣第一家中央級的攝影文化機構「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在攝影界與學術界,還有社會公民力量的多方努力下,終於在今年四月於台北車站前開幕,其主要功能之一便是研究與收藏台灣珍貴影像,這對於台灣歷史研究與文化資產的保存是何等重要,而我們今天終於盼到了!或許不久的將來,「台灣第一張照片」可以在專業人士的研究下有定論。
最近台灣影視消息最熱門的大概非公視的歷史新劇《斯卡羅》莫屬,故事改編自陳耀昌的歷史小說《傀儡花》,從1867年發生在今天墾丁的「羅發號事件」為起點。講述內容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了,在此不贅述,我想提醒的是台灣第一張照片可能發生在這個年代,而且還與劇中的李仙得和必麒麟有關。
對於「台灣第一張照片」的說法,目前學界還沒有定論,曾經說是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 1837-1921)在1871年訪台時,跟隨傳教士馬雅各(James Laidlaw Maxwell, 1836- 1921)所拍的照片;但根據最近開幕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首展之一,由林宏璋所策展的〈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中所展示的照片,是比約翰‧湯姆生的1871年更早的一批照片,時間在1869年,由住廈門的美籍攝影師聖朱利安‧愛德華茲(St. Julian Hugh Edwards, 1838-1903)所拍攝,他曾於1869-1872年跟隨李仙得來台。
當年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 1830-1899),因為「羅發號事件」而於1867到1872年間多次拜訪台灣,他先後曾帶著不只一位攝影師隨行。後來在1874-1875年間,李仙得寫了一份關於台灣的手稿,名為《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中譯本叫《李仙得臺灣紀行》,當中一共收錄了120多張台灣老照片,由多位攝影師所拍攝,有的是專聘隨行、有的是借調照片。這些照片的作者除了前述的愛德華茲、約翰湯姆生以外,還有S. Sidney、Ernst Ohlmer,以及華僑Lee Khong Tek(李康洂),或許還有其他人,而最早的照片可能推至1867年,或者更早。
另外,《斯卡羅》劇中的另一名外籍人士--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 1840-1907),他在1863-1870年滯留台灣,後來也在1898年出版台灣回憶錄,名為《Pioneer in Formosa》,書中同樣收錄了多張台灣早期照片。
所謂「台灣第一張照片」究竟何時、何人所拍,我們還不知道答案;所幸,台灣第一家中央級的攝影文化機構「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在攝影界與學術界,還有社會公民力量的多方努力下,終於在今年四月於台北車站前開幕,其主要功能之一便是研究與收藏台灣珍貴影像,這對於台灣歷史研究與文化資產的保存是何等重要,而我們今天終於盼到了!或許不久的將來,「台灣第一張照片」可以在專業人士的研究下有定論。
筆者曾在2009年開拍一部紀錄片,名為《好攝之徒》,片中除探討台灣的攝影環境之外,另一主軸就是紀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誕生過程,今年因為開幕而終於有了更完整的敘述。最近為了慶祝8月19日為「世界攝影日」,在線上作限期放映,直到8月底,歡迎關心這議題的朋友們點選網址(連結)收看。
本文附圖:聖朱利安.愛德華茲於1869年所拍攝的「挖掘熱蘭遮城」,圖中左側帶眼罩站立者即為《斯卡羅》劇中李仙得的真實樣貌。
作者 / 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