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許多官方發言卻顯示出對於重拾傳統上「蘇伊士以東」(East of Suez)區域之傾向。2018年位於巴林的Jufair海軍基地,以及位處阿曼的聯合後勤支援基地接連啟用,搭配運作中的汶萊、英屬印度洋領地、新加坡等地軍事設施,以及長期友好的日本,確保英國在印太未來,佔有一席之地。
英國國防大臣華勒斯(Ben Wallace)7月20日訪問日本時,提到第21航艦打擊群(Carrier Strike Group 21, CSG21)將造訪長崎縣佐世保市、沖繩縣、廣島縣吳市、神奈川縣橫須賀市、京都府舞鶴市等地,也宣布今年也會派遣兩艘河流級(River class)遠洋巡邏艦常駐印太地區,展現英國未來數十年集體安全防衛的承諾。
新聞一出,引來各界關注,作為與日本親近的台灣,以日本角度思考對我們而言相對容易,但對於英國則較不理解,因此本文將以英國立場討論,如何看待英國將派艦常駐印太的新聞。
河流級巡邏艦
英國皇家海軍目前擁有8艘河流級,即將派來的是HMS Tamar(P233)和HMS Spey(P234),兩艦都是第二批次、排水量約2000噸,配屬在海外巡邏中隊(Overseas Patrol Squadron),負責本土與海外領地的領海、專屬經濟海域巡邏任務。
河流級配有完整雷達、射控、偵蒐、戰鬥管理系統,以及一個能提供15噸級直升機起降的飛行甲板,與兩艘硬殼橡皮艇。由於任務需求並非第一線作戰,性質與海巡較為接近,因此固定武裝僅於艦艏配置一門30mm快砲與四挺機槍,明顯較為不足。數年來民間確實有各種性能提升討論,諸如加裝方陣近迫武器系統,或是將30mm快砲更換為57mm快砲,使其能發射ORKA導引砲彈,或是在既有30mm快砲上加裝Martlet輕型飛彈等等,這些版本所需費用皆不高,但對於現階段建案非常多的皇家海軍而言,仍無法排上優先順序。
此外,派駐河流級至印太地區尚有可能遇到國內反彈,畢竟歐洲國家不像美國或亞洲國家維持大規模海巡單位,通常由海軍代勞,唯一能提供艦艇協助的是內政部轄下Border Force,但只有11艘排水量31噸至434噸的船隻,不論數量或能量都相當有限,也因此在英國脫歐後,人民對於派遣河流級前往印太地區,而非留守本土巡邏超過1萬2千公里長的海岸線的決策會不會反對,白廳可能需要更多國內溝通。
選派印太原因一:與美軍高低搭配
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在日本橫須賀駐紮3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但這些軍艦是主力作戰艦,且海岸防衛隊第14區(District 14)在關島以西也沒有配備中大型艦艇,導致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若遭遇灰色地帶威脅時,恐無法調派適當艦艇前往因應。因此皇家海軍派遣遠洋巡邏艦,將可和美國海軍高低搭配,形成互補關係。
選派印太原因二:水面艦隊過渡期
除上述理由外,其實英國短期內也有難言之隱。其水面艦隊(Surface Fleet)目前有6艘45型驅逐艦及13艘23型巡防艦。23型巡防艦表定自2023年起逐步退役,但接替的三款巡防艦(26型、31型、32型)無法無縫接軌,讓皇家海軍有五年左右的「巡防艦過渡期」(frigate gap)。另外,45型驅逐艦會從2026年起進行中壽性能提升,因此本文預估2030年前,主力艦較捉襟見肘的皇家海軍常駐印太軍艦都會以河流級為主。
英國非常重視間隔十餘年來再次成立的航艦打擊群,以伊莉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為核心的CSG21目前位於南海,準備繼續前往東北亞,加上姊妹艦威爾斯親王號,皇家海軍未來將會同時擁有兩艘排水量達7萬噸的超級航艦,並隨持保持1艘可執行任務,提供高強度的正規軍事作戰能量。其次,以1艘船塢登陸艦和1艘後勤登陸艦,或未來近海打擊艦(Littoral Strike Ship)為中心編組的近海應變群概念,提供局部規模的兩棲武力投射,皇家海軍預計打造兩支LRG,其中一支將以蘇伊士以東的印太地區為關注焦點。
不能缺席的一席
站在白廳角度,不論如何歐洲、北海、北大西洋是其國安戰略不變的首要考量,然而近年來許多官方發言卻顯示出對於重拾傳統上「蘇伊士以東」(East of Suez)區域之傾向。2018年位於巴林的Jufair海軍基地,以及位處阿曼的聯合後勤支援基地接連啟用,搭配運作中的汶萊、英屬印度洋領地、新加坡等地軍事設施,以及長期友好的日本,確保英國在印太未來,佔有一席之地。
作者 / 王悅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