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國外的現況,疫苗覆蓋率高的國家,解封之後,大家不戴口罩,疫情馬上升溫,更何況施打率只有25%的台灣,政府提出一個有彈性空間的降級指引,國人可以視情況做調整。…這樣的降級,總比全面解封,疫情一發不可收拾,或者是一直不降級,讓弱勢家庭生活面臨斷炊的困境來的好,台灣的媒體24小時輪播,名嘴舌燦蓮花,批評降級指引,講得頭頭是道,筆者就想問一句,請問這些名嘴們,在兼顧民生經濟與防疫的兩難底下,請問你們有更好的做法嗎?
在確診人數穩定下降,不明感染源人數連續一週低於十人的前提下,行政院拍板定案,7月27日到8月9日這兩個禮拜,降級不解封,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隨之在記者會中公佈各行各業的降級指引。說實在的,針對這些細如牛毛,且可能相互矛盾的指引內容,筆者實在沒有興趣一一去對照跟檢驗,筆者想要討論的是,在未來幾週、幾個月、甚至可能要拖到好幾年的所謂與病毒和平共處的這個遙遙無期的過程,我們要用什麼心態去面對?
目前台灣大概可以粗略分為三種人,第一種人就是希望政府繼續維持三級,直到疫苗覆蓋率可以達到群體免疫的標準,而這一類人可能是工作跟收入比較不受到疫情的影響,或是現金流比較充裕,可以躲在家裡長期抗戰,自然希望政府用最高標準防疫,以免落入解了又封,封了又解的無限循環;而第二種人則希望政府趕快解封,像是做觀光、餐飲、補教業、夜市…..的這些人,是這一波疫情底下的重災區,有些甚至剛開業就遇上疫情,血本無歸,政府的紓困杯水車薪,再不解封的話,還沒病死之前就快餓死了;第三種人,談到疫情,就說要三級警戒,說到經濟,就希望政府解封,但我並沒有責怪第三種人的意思,放諸世界各國的防疫作為,何嘗不是陷入這種兩難,在民生經濟與防疫的兩難之間,政府不管怎麼做,必定都會陷入父子騎驢的窘境。
大家都會針對跟自己相關的指引,用放大鏡去做檢視,喜歡戶外活動的,就會質疑政府,為何開放餐廳內用(可以脫口罩吃飯),而在空曠無人的戶外騎腳踏車卻要戴口罩;有網友再PTT大罵,根據5月11日指揮中心頒布的《疫情警戒標準及因應事項》:「集會活動需落實確保民眾維持社交距離或全程配戴口罩。」,並未規定民眾在戶外也要全程配戴口罩,這根本不是真正的降級。
看看國外的現況,疫苗覆蓋率高的國家,解封之後,大家不戴口罩,疫情馬上升溫,更何況施打率只有25%的台灣,政府提出一個有彈性空間的降級指引,國人可以視情況做調整,比方說已經打完疫苗的人,可以開始往戶外活動,還沒有打疫苗又怕染疫的,就乖乖待在家,在這樣彈性鬆綁的作為下,政府也可以視疫情的變化,隨時作出滾動式調整,這樣的降級,總比全面解封,疫情一發不可收拾,或者是一直不降級,讓弱勢家庭生活面臨斷炊的困境來的好,台灣的媒體24小時輪播,名嘴舌燦蓮花,批評降級指引,講得頭頭是道,筆者就想問一句,請問這些名嘴們,在兼顧民生經濟與防疫的兩難底下,請問你們有更好的做法嗎?
作者 / 李芳遠